人物:釋天倫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元熙。字晦機(jī)。豫章唐氏子。世業(yè)儒。西山明覺院明公。乃師族叔父。聚宗族子弟教世典。師與兄元齡。俱習(xí)進(jìn)士業(yè)。元齡既登第。師遂從明公祝發(fā)焉。將游方。其母私具白金為裝。師謂財足以喪志。善言辭之。不持一錢以行。聞物初觀禪師。闡化玉幾。往依之。初與語驚異。留侍左右。久之。謁東叟穎于南屏。命掌記。至元間??偨y(tǒng)楊璉真珈。奉旨。取育王舍利。親詣師。求記述舍利始末。因招以俱。師稚不欲行。善言辭曰。我有老母。兵后存亡不可知。遂歸江西。則元齡。先以臨江通制。從文丞相起兵死。獨(dú)母在堂。師奉之以孝聞。元貞二年。始出世百丈。居十二載。法席振興。至大初。應(yīng)凈慈請入寺日。行省官屬。俯伏致迎。師發(fā)揚(yáng)宗旨。四方英衲。一時輻輳。結(jié)制日。為眾上堂。以手作結(jié)布袋勢云。南山今日結(jié)布袋口了也。汝等諸人。各各于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忽有個沖開碧落。撞倒須彌底。莫道結(jié)子不堅密。良久云??z天網(wǎng)子百千重。說法脫略窠臼類如此。居七載。遷徑山。已而杖策歸南屏。百丈大仰之徒。聞師退閒。爭來迎致。師辭不獲已。遂返仰山。又三年而終。壽八十二。葬于金雞石下。其弟子在杭者。分爪發(fā)塔于凈慈西隱。師嗣物初。初嗣北澗。澗則佛照之子。法脈淵源有自故。師身后之思。在學(xué)人為益深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禪師姓唐氏。
豫章人也。
稱元熙者。
西山明覺院得度之名也。
晦機(jī)者。
其師物初觀和尚所贈之字也。
號佛智者。
御制也。
臨江通判從文丞相靖難死國。
唐元齡者。
熙之胞兄也。
廬山一山萬禪師者。
熙之益友也。
大中大夫廣智全悟釋教宗主。
笑隱大?禪師者。
乃熙嗣法弟子也。
熙為人事親以孝。
事師以誠。
昆仲之間以義。
道友之間以直。
訓(xùn)誨門弟。
則嚴(yán)且慈。
熙嘗與一山萬行腳。
萬不耐叢林。
好譏諸方。
熙每抑之。
且曰。
明眼衲子出言為叢林。
輕重豈可易乎。
物初觀公時居玉幾。
公為浙人。
每操鄉(xiāng)音。
晝夜批削學(xué)者。
學(xué)者畏其口不敢近。
熙強(qiáng)萬上謁觀公。
觀與熙語大驚。
默計曰。
澆漓末世有此人也。
又指萬問熙曰。
此老為誰。
熙對曰。
乃元熙同行某甲也。
觀素聞萬名。
故深愛熙。
得友之正。
乃留夏。
朝夕警誨。
熙輒深入玄奧。
久之出住百丈。
萬嗣東叟住廬山開先寺。
兩山法席大振。
衲子絡(luò)繹西江。
訴禪人嘗掌開先內(nèi)記。
請益參究。
達(dá)旦不臥。
萬每示之。
訴不領(lǐng)。
萬曰。
百丈熙堂頭當(dāng)能了子大事。
亟行勿遲。
但勿可言從開先來。
訴謁百丈。
熙問曰。
何來。
對曰。
廬山。
曰。
曾見萬聱頭否。
訴不語。
熙指曰。
果遭渠賣弄矣。
?悚然莫知所以。
熙居百丈十二載。
遷凈慈七載。
遷雙徑。
居雙徑。
未久退隱南山之陽。
江右叢林聞熙退閒。
爭啟請之不已。
熙領(lǐng)仰山。
仰山久廢之馀。
熙至。
衲子不厭枯淡。
從之者數(shù)百輩。
其堂廡朽敗不堪。
主事僧歷請充修造。
熙歷止不許。
一夜雷雨暴作。
方丈后壁忽崩塌。
熙移繩床。
就侍者房而臥。
明晨命以草苫之。
有富人入山見熙。
坐草壁邊說法。
而禪者悠悠自若。
富人乃大異。
發(fā)意堅請新之。
仰山遂成精舍。
延祐六年秋。
仲手字別所知。
復(fù)作偈別眾而逝。
時侍僧有失常度。
語話聲高。
熙復(fù)張目正色曰。
敢以吾死而墮吾規(guī)耶。
擯逐之。
已而瞑目長往。
世壽八十二。
僧夏六十三。
熙四為住持。
以策發(fā)為急務(wù)。
然機(jī)不易施。
施必中節(jié)。
嘗以百丈野狐話。
問訴書記。
訴擬對熙喝之。
訴即悟旨。
又舉太原孚聞角悟道因緣。
示常道者曰。
盧生入滄海。
太史游名山。
從此楊州城外路。
令嚴(yán)不許早開關(guān)。
常亦悟旨。
(常號梅屋。
著佛祖通載行世。
)又以西湖山水問倫上人。
倫曰。
通身無影像。
步步絕行蹤。
熙厲聲曰。
未在。
更道。
倫亦悟旨(倫號仲方
后住保寧)。
熙晚年久不上堂。
四眾堅請之。
熙乃曰。
云門道。
個普字盡大地。
人不柰何。
殊不知云門四棱著地。
當(dāng)時若與震威一喝。
待此老惡發(fā)。
徐徐打個問訊道。
莫怪觸忤。
好非但救取此老。
亦能振起云門綱宗。
雖然口是禍門。
有數(shù)禪者。
座下省發(fā)而去。
釋明德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明德。號孤峰。十五為僧。謁竺西坦公。公問何來。曰金鵝來。又問金鵝山高多少。師曰無見其頂。竺西斥之。一日舉世尊拈花因緣。師聞之。忽有省。又謁凈慈晦機(jī)熙公。公問什么人恁么來。師云胡張三黑李四。又謁雙林明極俊公。竺田霖公。群疑冰釋。洪武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坐逝。世壽七十九。僧臘六十二?;鹬m敼遣粔?。舍利累累出灰燼中。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明德。號孤峰。明之昌國朱氏子。其父有成。母黃氏。父與普陀山僧玠公交。玠聞雞聲入道。凡說法。必鼓翅為雞號。玠亡已久。母夢玠來托宿。覺而有娠。歷十四月而生。不好戲弄。每跏趺端坐。十七為大僧??挥星蟮乐尽J字]竺西坦公于天童。復(fù)見晦機(jī)熙公于凈慈。二老首肯之。而師弗自是也。繇是。益自策厲。以必證為期。抵雙林。見明極俊公。一見之頃。塤篪恊應(yīng)。命司藏鑰。會日本遣使。迎明極為國師。師送至海濱。而竺田霖公。亦自雪竇至。見師氣貌不凡。延歸山中。以第一座處之。自是群疑頓釋。且邀仲芳倫公。結(jié)庵于桃花塢。相與激揚(yáng)。暇則翻閱華嚴(yán)經(jīng)。足不踰戶限者凡五載。名稱日聞。竺田嘆曰。人天眼目。儼然猶在。行宣政院。請住松江之東禪。然香以嗣竺田。不忘所證也。再遷集慶之保寧。一坐十五夏。煅煉來學(xué)。曲盡善巧。有馀力則為之興廢補(bǔ)壞。細(xì)大不遺。令譽(yù)益彰。一時名薦紳。莫不愿與師交。三遷湖之道場。閱二年。會凈慈虛席。行省丞相康里公固。迎師主之。當(dāng)元季戎馬紛紜。國事已不可為矣。逮入圣朝。師以耄年謝歸道場竹林庵。一日示微疾。戒其徒。勿令四眾衣麻哭泣。索觚書偈而逝。壽七十九也。茶毗。頂骨不壞。舍利累累。出灰燼中。塔于東岡。學(xué)士宋景濂。為之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明德,字孤峰,姓朱氏,昌國人。
父有成,與補(bǔ)陀怛洛迦山玠公交,玠聞雞聲入道,凡說法必鼓兩腋為雞鳴。
玠亡已久,母夢玠來托宿而生。
兒時,每跏趺端坐不動。
天童慧明者,明德族諸父也,見而訶之曰:童子不習(xí)詩書,癡坐將焉求!
德曰:欲學(xué)坐禪,求作佛耳。
慧明奇之,挾至鄞縣金鵝院。
年十七,詣五臺受具足戒。
杖錫而出,首謁竺西坦于天童。
一日舉世尊拈花語,德于眾中,聞之若有省,作偈以呈,西頷之,而德弗自是也。
復(fù)扣晦機(jī)熙于凈慈,已而竺田霖延歸靈隱,處以首座。
田上堂舉隱山泥牛入海語,諄諄誘掖,音聲如雷,德不覺慶快,群疑頓釋,因以偈呈田,田嘆曰:“天人眼目,儼然猶在。
”自是提唱宗風(fēng),稱性而說。
且邀仲方倫,結(jié)庵于桃花塢,相與激揚(yáng)。
時則檢閱《華嚴(yán)》,足不踰戶限者,五歷春秋,禪教雙融,聞譽(yù)遠(yuǎn)鬯。
行宣政院請主松江之東禪,遷集慶之保寧。
元順帝時,授以“圓明定慧”之號,并金襕法衣。
大司徒楚國文公歐陽玄圭賦詩遠(yuǎn)寄,且為作《內(nèi)外錄》序,一時公卿莫不愿與之交。
三遷湖之道場,閱二年,會凈慈虛席,先是,悅堂顏主凈慈,樹大法幢。
四主名山,東禪萬壽,南屏雙徑,俱有建施,名聞京國,璽書再下,拜賜金襕。
說法四會,有錄行世,宗景濂為之序。
主席之盛,頗難為繼。
是時,浙江行省康里公謂凈慈居五山之一,非明德不可,固請主之。
但元季戎馬紛紜,林柯不靜。
逮至明初,尊崇佛法,稍事安輯,而明德以耄年謝歸道場竹林庵。
一夕示疾,索筆寫頌,泊然入滅。
時洪武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壽七十九,臘六十二,塔于東岡。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仲羲,字物先,浙東僧也,為仲芳倫禪師弟子。
洪武九年,被召住蔣山梁志公塔寺。
以寺近宮闕,王氣攸聚,紫云黃霧,昕夕擁護(hù)。
非惟僧徒,食息靡安,圣跡神靈,均未妥善,且佛法以方便為先,如得近地改建,誠至幸也。
明祖許之,始擇地于朱湖洞南,功將就緒,有言其地湫隘,非京剎所宜。
羲復(fù)以聞,有旨令舍舊圖新,大其規(guī)制,可容千僧。
太師李善長相度地形,擇于獨(dú)龍岡東麓,西踞朱湖洞五里而近,回巒復(fù)阜,左右相向,方山在其南,儼然祇樹之境。
羲以圖進(jìn),太祖答曰:“以此奉志公為宜。
”遂以十四年九月中作大殿,其前東曰“大悲”,西曰“經(jīng)藏”。
食堂在東,庫院附焉。
禪堂在西,方丈近焉,后為演法之堂,志公塔則樹于堂之陰。
其崇五級,附以殿宇,以備禮誦,左右為屋以棲僧。
翼以兩廡,其壁則繪諸佛梵像,神 師之跡。
屏以重門,繚以周垣,其他規(guī)制,無有不具。
踰年告成,賜額曰“靈谷禪寺”。
羲實(shí)為開基之祖。
是年授右闡教,敕曰:“入定于大千界里,談經(jīng)于不二門中。
解脫為空,清虛成性。
久留心于佛教,獨(dú)潛跡于禪林。
去就維時,是非不染爾。
仲羲,居山禪伯,對月詩宗。
抱不墮之慈悲,樂無窮之清凈。
乃命闡教之職,用副僧錄之司。
尚宜深究佛書,詳窮禪教。
條分本末,縷析始終。
俾諸僧皆悟靜中之禪,而無教外之失。
今特授爾僧錄司右闡教,往欽于訓(xùn),宜懋爾功。
”復(fù)賜紫,開堂。
風(fēng)徽遠(yuǎn)暢,宗法攸寄。
其寺碑則杭州府學(xué)教授徐一夔奉敕撰,具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