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令觀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國諱改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漢)人,俗姓張。
依智通禪師出家,年十九為大僧。
后謁鼎州梁山觀禪師,觀歿,辭塔至大陽,謁堅禪師,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
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
五燈會元》卷一四、《禪林僧寶傳》卷一三人傳。
今錄詩五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3—1027 【介紹】: 宋僧。
江夏人,俗姓張。
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諱易名警延。
少出家,年十九為大僧。
嗣梁山觀禪師
后住大陽山明安寺。
臨終前書偈寄侍郎王曙,投筆而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三
禪師名警玄。
祥符中。
避國諱易為警延。
江夏張氏子也。
其先蓋金陵人。
仲父為沙門。
號智通。
住持金陵崇孝寺。
延往依以為師。
年十九。
為大僧。
聽圓覺了義經(jīng)。
問講者。
何名圓覺。
講者曰。
圓以圓融有漏為義。
覺以覺盡無馀為義。
延笑曰。
空諸有無。
何名圓覺。
講者嘆曰。
是兒齒少而識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穢食置寶器。
其可哉。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謁鼎州梁山觀禪師
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指壁間音像。
曰此是吳處士??。
延擬進(jìn)語。
急索曰。
遮個是有相。
如何是無相底。
于是延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曰何不道取一句子。
延曰道即不辭。
恐上紙墨。
笑曰。
他日此語上碑去在。
延獻(xiàn)偈曰。
我昔初機學(xué)道迷。
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辯古終難會。
直說無心轉(zhuǎn)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
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
夜放烏雞帶雪飛。
稱以為洞上之宗可倚。
延亦自負(fù)。
儕輩莫敢攀奉。
一時聲價藉甚。
歿。
辭塔出山。
至大陽。
謁堅禪師。
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
退處偏室。
延乃受之。
咸平庚子歲也。
謂眾曰。
廓然去。
肯重去。
無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
離彼我心去。
然后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牽牛向溪東放。
不免納官家徭稅。
牽牛向溪西放。
不免納官家徭稅。
不如隨分納些些。
渠總不妨。
免致?lián)茢_。
作么生是隨分。
納些些底道理。
但截斷兩頭。
有無諸法。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無依。
平等大道。
萬有不系。
隨處轉(zhuǎn)轆轆地。
更有何事。
僧問。
亡僧遷化。
向什么處去。
延曰。
亡僧幾時遷化。
僧曰。
爭奈相送何。
延曰。
紅爐??上絳絲縷。
叆叇云中不點頭。
見僧種瓜。
問曰。
甜瓜何時可熟。
對曰。
即今熟爛也。
曰揀甜底摘來。
對曰。
什么人吃。
曰不入園者。
對曰。
未審不入園者。
還吃也無。
曰汝還識他么。
對曰。
雖然不識。
不得不與。
延笑曰。
去。
其僧后病。
延入延壽堂看之。
問曰。
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辦。
若無個泡幻。
大事無因辦。
若要大事辦。
識取個泡幻。
作么生。
對曰。
遮個猶是遮邊事。
延曰。
那邊事作么生。
對曰。
匝地紅輪秀。
海底不栽花。
延笑曰。
乃爾惺惺耶。
僧喝曰。
這老漢。
將謂我志卻(即興陽剖禪師)。
延神觀奇?zhèn)ァ?div id="d12h6tm"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7_2_142_comment'>
有威重。
從兒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脅不至席者。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嘆無可以繼其法者。
以洞上旨訣。
寄葉縣省公之子法遠(yuǎn)。
使為求法器。
傳續(xù)之。
延嘗注釋曹山三種語。
須明得轉(zhuǎn)位始得。
一曰。
作水牯牛是隨類墮。
注曰。
是沙門轉(zhuǎn)身語。
是異類中事。
若不曉此意。
即有所滯。
直是要伊一念無私。
即有出身之路。
二曰。
不受食是尊貴墮。
注曰。
須知那邊了。
卻來遮邊行李。
若不虛此位。
即坐在尊貴。
三曰。
不斷聲色是隨處墮。
注曰。
以不明聲色。
故隨處墮。
須向聲色里。
有出身之路。
作么生是聲色外一句。
答曰。
聲不自聲。
色不自色。
故云不斷。
指掌當(dāng)指何掌也。
予嘗作隨類墮偈曰。
紛然作息同。
銀碗里盛雪。
若欲異牯牛。
與牯牛何別。
作尊貴墮偈曰。
生在帝王家。
那復(fù)有尊貴。
自應(yīng)著珍御。
顧見何驚異。
作隨處墮偈曰。
有聞皆無聞。
有見元無物。
若斷聲色求。
木偶當(dāng)成佛。
今并系于此。
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辭眾。
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
其略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問我歸何處。
頂相終難睹。
停筆而化。
贊曰。
延嗣梁山觀。
嗣同安志。
志嗣先同安丕。
丕嗣云居膺。
膺于洞山之門。
為高弟也。
大陽盛時。
有承剖兩衲子。
號稱奇杰。
卒至于不振。
惜哉。
微遠(yuǎn)錄公。
則洞上正脈。
幾于不續(xù)矣。
嗚呼延之知人。
可以無愧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大陽禪師警玄。江夏張氏子也。其先蓋金陵人。仲父為沙門。號智通。住金陵崇孝寺。師往依之。年十九為大僧。聽圓覺。即能辯屈講者。講者嘆曰。是齒少而識卓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通知之。使令游方。初謁梁山觀禪師。問如何是無相道場。山指壁間觀音像曰。此是吳處士畫。師擬進(jìn)語。山急索曰。此是有相。如何是無相者。于是悟旨于言下。拜起而侍。山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師曰。道即不辭。恐上紙墨。山笑曰。他日此語上碑去在。師獻(xiàn)偈呈解。山稱以為洞上之宗可倚。師亦自負(fù)。儕輩莫敢攀。一時聲名藉甚。山歿。出山至大陽。謁堅禪師。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退處偏室。咸平庚子歲也。師神觀奇?zhèn)ビ型?。從兒稚中。即日一食。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逾限。脅不至席者。五十年。浮山遠(yuǎn)公居眾時。嘗參師于大陽。師以臘高無可繼法之人。一日喟然謂遠(yuǎn)曰。洞上一宗。如懸絲欲斷。惟汝興之。遠(yuǎn)曰。有平侍者在。師以手指??云。平此處不佳。又捏拇指叉中。示之云。伊向去當(dāng)死于此。于是以皮履布裰付遠(yuǎn)。囑令求人。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升座辭眾。又三日作偈。寄王曙侍郎。偈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問我歸何處。頂相終難睹。擲筆而化。遺囑云。瘞全身十年無難。當(dāng)為大陽山打供入塔。后果為平侍所戕。平亦坐是返俗。流浪無依。為虎所食。師言驗矣。遠(yuǎn)受大命。得青華嚴(yán)。轉(zhuǎn)付履裰。嗣師法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惟迪。
不知何許人。
法傳云門。
啟道明切。
嘗答問佛者曰。
日出東方卯。
再乞指道。
師曰。
三日后看。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皆師對機語。
又作賓主語曰。
賓中賓。
日月無故新。
賓中主。
杖長三五尺。
主中賓。
問答是何人。
主中主。
正眼誰敢覷。
說示大略如此。
熙寧中。
蜀普通山院僧。
自列于府。
愿延道行耆老。
闡揚宗風(fēng)。
追復(fù)青州之前躅。
知府大資政南陽公。
是之。
命有司精擇其人。
以師充選。
師之來也。
都人激踴感勸。
繇是大闡道猷。
師平生枯淡自處。
前后三坐道場。
丈室蕭然。
一笠掛壁。
行則攜之。
怡怡如也。
最可異者。
所至皆伴古德真身。
始居馬溪。
則有水觀和尚。
次無為。
則有惠寬和尚。
及住普通。
又為青州和尚真身。
皆結(jié)膝趺坐。
儀相儼然。
豈人事之適然乎。
或有所來也(在王蜀時。
有洪杲禪師。
至自青州。
棲于東禪。
方是時。
二眾錯居。
蜀主仰重師德。
命二宮奚。
曰道真道粉者。
為之侍使。
后有娼道玉。
府娼之尤者。
聞師說法。
言下有省。
遂祝發(fā)事師。
于是物論喧然。
蜀主怒命鞠之。
知師純固精確。
愈加禮重。
師因以所居畀貫休。
而卜居于府郊之東南普通山。
后入滅于此。
故真身存焉。
蜀人。
號鹡鸰。
為連點七。
華陽隱士田。
逍遙訪師山中。
而見之問師曰。
如何是連點七。
師曰。
屈指數(shù)不及。
地上無蹤跡。
迪公嘗拈此示眾。
或疑迪為師后身。
業(yè)理循環(huán)。
亦不可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9—1415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大紳。解綸弟。洪武二十一年進(jìn)士。深為太祖愛重。嘗上萬言書,陳述“政令數(shù)改,刑罰太繁”之弊,漸為帝所厭,改御史。旋以年少為借口,令回家修學(xué)。太祖崩,赴京奔喪,以違詔旨謫河州衛(wèi)吏。用薦召為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預(yù)機務(wù)。又與編《永樂大典》。累進(jìn)翰林學(xué)士兼右春坊大學(xué)士。以才高好直言為人所忌。屢遭貶黜。永樂八年,奏事入京,時帝北征,謁太子而還,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有《解學(xué)士集》、《天潢玉牒》。
詞學(xué)圖錄
解縉(1369-1415) 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才思敏捷,名動海內(nèi)。其文雄勁高古。詩豪宕豐贍處上追李杜。又工書,楷行草俱佳。詞為馀事,亦見雅音。有《文毅集》,詞在集中。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大紳,吉水人。洪武戊辰進(jìn)士,試中書庶吉士永樂初擢侍讀學(xué)士直文淵閣預(yù)機務(wù)進(jìn)翰林學(xué)士出為廣西參政改交趾被陷殞于獄有春雨齋集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三
縉字大紳,吉水人。
洪武戊辰進(jìn)士,試中書庶吉士,改御史。
建文立,謫河州吏目,旋待詔翰林。
永樂初,進(jìn)侍讀學(xué)士,直文淵閣。
逾年,進(jìn)翰林學(xué)士,出為廣西參議,改交趾。
入奏事,會成祖北征,見東宮辭去,徵下獄死。
有《白云稿》、《東山集》。
(《四庫總目》: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dāng)時有才子之目。
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jīng),故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謂其詩無全稿,真?zhèn)蜗喟耄w出于后人竄亂者為多。
然其中佳句間存,亦復(fù)不減作者。
東里文集》:解公文雄勁奇古,新意疊出,敘事高處,逼司馬子長、韓退之。
詩豪宕豐贍似李、杜。
其教學(xué)者恒曰:「寧為有瑕玉,勿作無瑕石。
」書小楷精絕,行草皆佳。
曾棨《巢睫集》:公為中書庶吉士,嘗應(yīng)制《春雨詩》、《養(yǎng)鶴賦》,操筆而成,造語奇崛。
時中書舍入詹孟舉以書名世,亟稱公書有法,而用筆精妙,出人意表。
為文興至落筆數(shù)千言,倚馬可待,未嘗創(chuàng)稿。
人以太白擬之。
麓堂詩話》:解學(xué)土大紳才名絕世,詩無全稿,黃學(xué)士諫收拾遺逸,漫為集刻。
今所傳本,如《采石吊李白》、《中秋不見月》不過數(shù)篇,其馀真?zhèn)蜗喟?,頓令觀者有「楓落吳江」之嘆。
七修類稿》:永樂中,中秋開宴不見月,圣情不懌,學(xué)士解縉口占《風(fēng)落梅》一闋云:「姮娥面,今夜圓,下云簾不著臣見。
拚今宵倚闌不去眠,看誰過廣寒宮殿。
」又賦中秋不見月》長短句一首。
上覽之。
歡甚,為停杯以待。
夜午,月復(fù)明,上大笑曰:「解縉真才子奪天手也!
」命宮人滿酌宣勸,盡歡而罷。
《匏翁家藏集》:永樂時,人多能書,當(dāng)以學(xué)土解公為首。
《詩談》:吉水解縉獨駕青鸞,翱翔八極,使謫仙遇之,當(dāng)懸榻以待。
《藝苑卮言》:解大紳詩如河朔大俠,須髯戟張,與之周旋,酒食傖父。
狂草名一時,然縱蕩無法,正書頗精研。
(《國史唯疑》:成祖自平胡,平安南,以及河清、麟見,騶虞、龍馬之祥,胡、楊、蹇、夏諸公皆撰為賦頌,惟解大紳作差可耳。
(《列朝詩集》:縉為庶吉士,高皇帝極愛之,每侍書至親為持硯。
高皇帝崩,來奔喪,謫河州衛(wèi)吏目。
李曹公錄進(jìn)《登華岳詩》,詔待詔翰林。
田按:大紳詩才氣縱橫,不暇收拾,流傳訛雜,又復(fù)過之。
朱氏《詩綜》洗滌太凈,但錄寥寥短篇,不足見此公真面。
今略廣為甄錄,逸情勝概,可想見風(fēng)流人豪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鷺洲,號南漪,又號柳漁。雍正十一年進(jìn)士,官至兵科給事中。工詩,與金志章、厲鶚等以詩相切磋。有《柳漁詩鈔》。
全臺詩
張湄(?
~?
),字鷺州,號南漪,又號柳漁,浙江錢塘人。
清雍正十一年(1733)進(jìn)士。
曾任《大清一統(tǒng)志》編修。
乾隆六年(1741)四月十二日由翰林院遷巡臺御史,兼理提督學(xué)政。
乾隆八年(1743)四月秩滿,十月丁憂回籍。
乾隆十六年(1751),任工部科給事中;十八年(1753)任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
張湄書法俊秀,殿試時無人能出其右;又善于詩,常與厲鶚等人唱和,人謂其詩「舂容華潤」。
在臺二年馀,嚴(yán)查冒籍,校士公明,政績卓著。
頗重文教,在臺期間主歲、科兩試,曾仿夏之芳《海天玉尺》編有《珊枝集》,選取諸生課藝佳作,纂集而成,以為士子科考撰文之楷模。
  張湄在臺期間著有吟詠風(fēng)物之作(瀛壖百詠),乃其自廈門至澎湖,自澎湖至臺灣,及其在南、北兩路之作。
每首四句,詩后皆附詁釋,可作為采風(fēng)者參考。
臺灣道劉良璧曾推崇其作:「山川景物歷歷如繪,令觀者如閱山海經(jīng),如讀水經(jīng)注。
光燄陸離,千態(tài)萬狀,皆于斯集見之」,并將之與蘇軾的海外奇文并論。
連橫在《臺灣詩乘》中贊云:「張鷺洲之(瀛壖百詠),蜚聲藝苑,傳播東瀛」。
(瀛壖百詠)原有乾隆年間的精刊本,今未得見。
除(瀛壖百詠)外,張湄另著有《柳漁詩鈔》十二卷,共一千一百多首,收在乾隆十年(1745)刊刻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其中,僅七、八卷收錄其在臺之作,但亦未見(瀛壖百詠)全貌。
近人林文龍曾做輯佚,去其重復(fù),共收得五十七首(含斷句)。
以下收錄的作品乃以《柳漁詩鈔》為底本,輔以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藝文)、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風(fēng)俗)、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并參考彭國棟《廣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林文龍(張湄與「瀛壖百詠」)〖此文刊于《臺南文化》,新八號,1980年。
〗以進(jìn)行校對、補充。
(施懿琳撰)
滄海遺珠
張湄,字鷺洲,號南漪,又號柳漁。浙江錢塘人,雍正十一年(1733)進(jìn)士,官至兵科給事中。其詩春容華潤,不為險怪之體,著有《柳漁詩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