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暢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釋慧瓊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卷第二
慧瓊者。
本姓鐘。
廣州人也。
履道高潔不味魚肉。
年垂八十志業(yè)彌勤。
常衣芻麻不服綿纊綱紀(jì)寺舍兼行講說。
本經(jīng)住廣陵南安寺。
元嘉十八年。
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瓊。
瓊修立為寺。
號曰南外永安寺。
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為起外國塔。
瓊以元嘉十五年。
又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皆悉嚴(yán)麗。
因移住之。
以南安施沙門慧智
瓊以元嘉二十年。
隨孟顗之會稽。
至破綱卒。
敕弟子云。
吾死后不須埋藏。
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飼眾生。
至于終盡不忍屠割。
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
欲使鳥獸自就啖之。
經(jīng)十馀日。
儼然如故。
顏色不異。
令使村人以米散尸邊。
鳥食遠(yuǎn)處米盡。
近尸之粒皆存。
弟子慧朗在都聞之。
奔馳奉迎。
還葬高座寺前堈。
墳上起塔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馮翊萬年魏氏。
其母??本邪見。
而女兄特信。
為母祈生無異見子。
以奉大法。
起門戶。
??忽夢梵僧散華空中孕。
而生高。
香光連旦夕。
因名靈育。
里閭敬之。
別名世高。
年十二求出家。
父母以其尚少難之。
一日有書生。
欲歸隱中常山者。
過宿高家。
父母以高托之。
是夕見父老之祖餞者紛然。
明日皆復(fù)至其家。
乃悟以為疇昔之來者。
蓋神所迎也。
高留書生處兩日。
既得師。
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
年十五。
問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馱跋陀禪師。
頃之遽有悟入。
跋陀不敢以師禮見。
旋居麥積山。
善鄰居之高行沙門曇弘。
時曇無毗。
自西北至涼。
妙于禪觀。
高又親之旬日。
毗輒反問未決之義。
及毗西歸。
有妖比丘忌高。
讒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今聚徒將為國害。
曼信而欲殺之。
其父河南王不許。
擯高于河北。
高既至。
居林陽堂山。
山蓋地仙宅也。
夜聞鐘磬聲。
高門弟子百馀輩。
有玄紹者。
嘗指地出水給眾。
如紹者又十一人。
曇弘尤見禮于河南王弘。
間謂王曰。
高希世之瑞也。
王何以??之。
貧道殊為王惜之也。
王迎高。
高將赴命出山。
草木輒摧。
偃石塞路。
不得行。
高曰。
吾志在弘道。
而自滯巖穴。
于爾鬼神亦無益也。
路乃可進。
王郊迎以為國師。
游梁土。
沮渠蒙遜禮敬特甚。
門弟子僧印自謂已得阿羅漢。
高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
聞十方無盡世界諸佛所說之法不同。
印于一夏。
尋其所見不盡。
愧懼懺悔。
時魏拓拔燾據(jù)平城。
每侵涼境。
燾舅陽平王社。
請高同歸魏都。
太子拓拔晃師事之。
晃嘗被讒。
燾疑之。
晃以語高。
高為作金光明懺。
燾乃夢其先祖讓燾。
不當(dāng)以讒疑太子。
燾既覺。
以夢語群臣。
臣下皆稱太子無過。
待之如初。
下書將讓位。
且使太子典國。
朝士庶民。
稱臣上書如表。
但以白紙為別焉。
崔皓??謙之者。
皆燾寵臣。
懼晃纂承不利于己。
乃謂曰。
太子前實有謀。
但結(jié)玄高。
以道術(shù)。
致先帝恐陛下耳。
若不誅高。
必為大害。
燾大怒。
敕收高殺之。
才四十三歲。
元嘉二十一年也。
時梁土沙門慧崇同被害。
弟子玄暢。
時在云中。
忽見一人來曰。
君師可痛。
以馬借之。
日馳六百里。
至魏都未晡泣曰。
和尚神力當(dāng)為我起。
于是高開目瞪視。
謂諸弟子曰。
大法應(yīng)化。
隨緣盛衰。
盛衰在跡。
理恒湛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玄暢南度得無他。
汝等死后法當(dāng)更興。
善自脩心。
無令中悔。
言訖即化。
沙門法達號呼曰。
圣人去世我何用生。
應(yīng)聲見高云中。
達頂禮乞救。
高曰。
不忘一切。
寧獨君耶。
達問曰。
和尚與崇公。
并生何所。
曰我愿生惡趣。
救護眾生。
崇已生安養(yǎng)矣。
達曰和尚已升何地。
高曰。
吾弟子中有知之者。
達訪弟子。
皆曰得忍菩薩。
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
釋玄高。
姓魏。
本名靈育。
馮翊萬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適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長姊。
生便信佛。
乃為母祈愿。
愿門無異見得奉大法。
母以偽秦弘始三年。
夢見梵僧散華滿室。
覺便懷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內(nèi)忽有異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兒生瑞兆。
因名靈育。
時人重之。
復(fù)稱世高。
年十二辭親入山。
久之未許。
異日有一書生寓高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隱。
父母即以高憑之。
是夕咸見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盡來候高。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復(fù)覓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豈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高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許。
云父母不聽法不得度。
高于是暫還家啟求入道。
經(jīng)涉兩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聰敏生知學(xué)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為山僧說法。
受戒已后專精禪律。
聞關(guān)中有浮馱跋陀禪師在石羊寺弘法。
高往師之。
旬日之中妙通禪法。
跋陀嘆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顏推遜不受師禮。
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山。
山學(xué)百馀人。
崇其義訓(xùn)稟其禪道。
時有長安沙門釋曇弘。
秦地高僧隱在此山。
與高相會。
以同業(yè)友善。
時乞佛熾槃跨有隴西西接涼土。
有外國禪師曇無毗。
來入其國。
領(lǐng)徒立眾訓(xùn)以禪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隴右之僧稟承蓋寡。
高乃欲以己率眾。
即從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啟其志。
時河南有二僧。
雖形為沙門而權(quán)侔偽相。
恣情乖律頗忌學(xué)僧。
曇無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讒構(gòu)玄高。
云蓄聚徒眾將為國災(zāi)。
曼信讒便欲加害。
其父不許。
乃擯高往河北林陽堂山。
山古老相傳云。
是群仙所宅。
高徒眾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禪慧彌新。
忠誠冥感多有靈異。
磬既不擊而鳴。
香亦自然有氣。
應(yīng)真仙士往往來游。
猛獸馴伏蝗毒除害。
高學(xué)徒之中游刃六門者百有馀人。
有玄紹者。
秦州隴西人。
學(xué)究諸禪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高洗漱。
其水香凈倍異于常。
每得非世華香以獻三寶。
靈異如紹者又十一人。
紹后入堂術(shù)山蟬蛻而逝。
昔長安曇弘法師。
遷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弘既聞高被擯。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顧棧道之難。
冒險從命。
既達河南。
賓主儀畢。
便謂王曰。
既深鑒遠(yuǎn)識何以信讒棄賢。
貧道所以不遠(yuǎn)數(shù)千里。
正欲獻此一白。
王及太子??然愧悔。
即遣使詣高。
卑辭遜謝請高還邑。
高既廣濟為懷。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高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豈得滯方。
乃風(fēng)息路開。
漸還到國。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內(nèi)外敬奉崇為國師。
河南化畢進游涼土。
沮渠蒙遜深相敬事集會英賓發(fā)高勝解。
時西海有樊僧印。
亦從高受學(xué)。
志狹量褊得少為足。
便謂已得羅漢頓盡禪門。
高乃密以神力令印于定中備見十方無極世界諸佛所說法門不同。
印于一夏尋其所見永不能盡。
方知定水無底大生愧懼。
時魏虜拓跋燾僣據(jù)平城。
軍侵涼境。
燾舅陽平王社請高同還偽都。
既達平城。
大流禪化。
偽太子拓跋晃。
事高為師。
晃一時被讒為父所疑。
乃告高曰。
空羅抂苦何由得脫。
高令作金光明齋七日懇懺。
燾乃夢見其祖及父。
皆執(zhí)劍烈威。
問汝何故信讒言抂疑太子。
燾驚覺大集群臣告以所夢。
諸臣咸言。
太子無過。
實如皇靈降誥。
燾于太子無復(fù)疑焉。
蓋高誠感之力也。
燾因下書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緒。
思闡洪基恢隆萬代。
武功雖昭而文教未暢。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內(nèi)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為萬世之法。
夫陰陽有往復(fù)四時有代序。
授子任賢安全相付。
所以休息疲勞式固長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諸功臣勤勞日久。
當(dāng)致仕歸第雍容高爵頤神養(yǎng)壽論道陳謨而已。
不須復(fù)親有司苦劇之職。
其令皇太子副理萬機總統(tǒng)百揆。
更舉良賢以備列職。
擇人授任而黜陟之。
故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稱臣于太子。
上書如表。
以白紙為別。
時崔皓寇天師先得寵于燾。
恐晃纂承之日奪其威柄。
乃譖云。
太子前事實有謀心。
但結(jié)高公道術(shù)故令先帝降夢。
如此物論事跡稍形。
若不誅除。
必為巨害。
燾遂納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高。
高先時嘗密語弟子云。
佛法應(yīng)衰。
吾與崇公首當(dāng)其禍乎。
于時聞?wù)吣豢弧?div id="a0aekc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46_1_188_comment'>
時有涼州沙門釋慧崇。
是偽魏尚書韓萬德之門師。
既德次于高。
亦被疑阻。
至偽太平五年九月。
高與崇公俱被幽縶。
其月十五日就禍卒于平城之東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歲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當(dāng)爾之夕門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見光繞高先所住處塔三匝還入禪窟中。
因聞光中有聲云。
吾已逝矣。
諸弟子方知已化。
哀號痛絕。
既而迎尸于城南曠野。
沐浴遷殯。
兼營理崇公別在異處。
一都道俗無不嗟駭。
弟子玄暢時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見一人告云以變。
仍給六百里馬。
于是揚鞭而返。
晚間至都。
見師已亡。
悲慟斷絕。
因與同學(xué)共泣曰。
法今既滅頗復(fù)興不如脫更興。
請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當(dāng)照之矣。
言畢高兩眼稍開。
光色還悅。
體通汗出。
其汗香甚。
須臾起坐謂弟子曰。
大法應(yīng)化隨緣盛衰。
盛衰在跡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復(fù)應(yīng)如我耳。
唯有玄暢當(dāng)?shù)媚隙取?div id="omem448"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46_1_229_comment'>
汝等死后法當(dāng)更興。
善自修心無令中悔。
言已便臥而絕也。
明日遷柩欲阇維之。
國制不許。
于是營墳即窆。
道俗悲哀號泣望斷。
有沙門法達。
為偽國僧正。
欽高日久未獲受業(yè)。
忽聞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當(dāng)復(fù)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高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現(xiàn)。
應(yīng)聲見高飛空而至。
達頂禮求哀愿見救護。
高曰。
君業(yè)重難救。
當(dāng)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當(dāng)?shù)幂p受。
達曰。
脫得苦報愿見矜救。
高曰。
不忘一切寧獨在君。
達又曰。
法師與崇公并生何處。
高曰。
吾愿生惡世救護眾生。
即已還生閻浮。
崇公常祈安養(yǎng)。
已果心矣。
達又問。
不審法師已階何地。
高曰。
我諸弟子自有知者。
言訖奄然不見。
達密訪高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薩。
至偽太平七年拓跋燾果毀滅佛法。
悉如高言。
時河西國沮渠茂虔。
時有沙門曇曜。
亦以禪業(yè)見稱。
偽太傅張?zhí)斗邘煻Y。
僧慧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生皇甫氏。
安定朝那人。
移居襄陽。
世為衣冠。
少師事荊州竹林曇順。
年二十五。
講涅槃法華十住凈名雜心等。
又善莊老。
每說釋不用都講。
吐詞如云。
高士宗炳劉虬張暢等。
皆事之。
齊高祖下詔曰。
荊州僧主。
風(fēng)韻高簡。
恊道輔世。
有功于國。
年運已往。
特聽肩輿赴都。
人聚觀以為榮。
玄暢俱被知遇。
稱黑衣二杰。
永明四年沒。
壽七十九。
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五
釋僧慧。
姓皇甫。
本安定朝那人。
高士謐之苗裔。
先人避難寓居襄陽。
世為冠族。
慧少出家。
止荊州竹林寺事曇順為師。
順廬山慧遠(yuǎn)弟子。
素有高譽。
慧伏膺以后專心義學(xué)。
至年二十五能講涅槃法華十住凈名雜心等。
性強記不煩都講。
而文句辯折宣暢如流。
又善莊老為西學(xué)所師。
與高士南陽宗炳劉虬等。
并皆友善。
炳每嘆曰。
西夏法輪不絕者其在慧公乎。
吳國張暢經(jīng)游西土。
乃造慧而請交焉。
齊初敕為荊州僧主。
風(fēng)韻秀然協(xié)道匡世。
補益之功有譽遐邇。
年衰常乘輿赴講。
觀者號為禿頭官家。
玄暢同時。
時謂黑衣二杰。
齊永明四年卒。
春秋七十有九。
后有釋慧敞者。
亦志素貞正。
代慧為僧主。
續(xù)有功效焉。
慧弟子僧岫。
亦以學(xué)顯。
力精致血疾而終。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生向氏。
蜀郡??人也。
幼孤。
事兄以悌稱里閭。
年十四出家得度。
從智猛禪師受法。
與靈期寺沙門法林。
共習(xí)禪觀。
皆獲證。
后從玄暢
游至江陵。
而十住觀門。
所得已九。
惟師子奮迅三昧未盡。
嘆曰。
吾西涉流沙。
北抵幽漠。
或探禹穴。
登衡霍。
所閱勝侶多矣。
獨子有禪支分。
竟沒于長沙寺。
神光異香。
薰照近遠(yuǎn)。
壽六十二。
時蜀龍華沙門道果。
亦以禪觀著稱。
名與期并。
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
釋法期。
姓向。
蜀都陴人。
早喪二親事兄如父。
十四出家。
從智猛咨受禪業(yè)。
與靈期寺法林同共習(xí)觀。
猛所諳知皆已證得。
后遇玄暢復(fù)從進業(yè)。
下江陵。
期亦隨從。
十住觀門所得已九。
有師子奮迅三昧。
唯此未盡。
嘆曰。
吾自西至流沙。
北履幽漠。
東探禹穴。
南盡衡羅。
唯見此一子特有禪分。
后卒于長沙寺。
春秋六十有二。
神光映尸體更香潔。
時屬龍華寺又有釋道果者。
亦以禪業(yè)顯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1—500 【介紹】: 南朝齊女僧。高平人,俗姓閭丘。為人高率方直,略無回避。年十八出家。初住荊州三層寺。豫章王蕭嶷還都,邀至京師,為造福田寺,常召入府講經(jīng)。齊武帝時又為建集善寺。
比丘尼傳·南齊
慧緒。
本姓周。
閭丘高平人也。
為人高率疏遠(yuǎn)。
見之如丈夫不似婦人。
發(fā)言吐論甚自方直。
略無所回避。
七歲便蔬食持齋志節(jié)勇猛。
十八出家住荊州三層寺。
戒業(yè)具足道俗所美。
時江陵有隱尼。
西土德望。
見緒而異之。
遂忘年契意相攜行道。
嘗同居一夏。
共習(xí)般舟。
心形勤苦晝夜不息。
沈攸之為刺史普沙簡僧尼。
緒乃避難下都。
及沈破敗后復(fù)還西。
齊太尉大司馬豫章王蕭嶷。
以宋升明末出鎮(zhèn)荊陜。
知其有道行迎請入內(nèi)。
備盡四事。
時有玄暢禪師
從蜀下荊。
緒就受禪法究極精妙。
每稱其宿習(xí)不淺。
緒既善解禪行兼菜蔬勵節(jié)。
豫章王妃及內(nèi)眷屬。
敬信甚深從受禪法。
每有?施。
受已隨散。
不嘗儲畜意。
志高遠(yuǎn)都。
不以生業(yè)關(guān)懷蕭。
王要共還都。
為起精舍在第東田之東。
名曰福田寺。
常入第行道。
永明九年自稱忽忽苦病亦無正惡。
唯不復(fù)肯食。
顏貌憔悴苦求還寺。
還寺即平愈。
旬日中輒復(fù)請入。
入轉(zhuǎn)如前。
咸不知所以。
俄而王薨禍故相續(xù)。
武皇帝以東田郊迥更起集善寺。
悉移諸尼還集善。
而以福田寺別安外國道人阿梨。
第中還復(fù)供養(yǎng)善讀誦咒。
緒自移集善寺以后。
足不復(fù)入第者數(shù)年。
時內(nèi)外既敬重此尼。
每勸其暫至后第內(nèi)。
竺夫人欲建禪齋。
遣信先咨請。
尼云甚善。
貧道年惡。
此叚實愿一入第與諸夫娘別。
既入齋。
齋竟自索紙筆作詩曰。
世人或不知。
呼我作老周。
忽請作七日。
禪齋不得休(后復(fù)有十字道別今忘之)作詩竟言笑接人。
了不異常日高傲也。
因具敘離云。
此叚出寺方為永別。
年老無復(fù)能入第理。
時體中甚康健。
出寺月馀。
便云病。
乃無有異于恒少日而卒也。
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
時年六十九周舍為立序贊。
又有德盛尼。
德合志同為法眷屬。
行道習(xí)觀親承音旨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徐氏。西海延水人也。少隨其舅至梁州。因去家為沙門。研究經(jīng)律。有聞于時。止鐘山定林寺。聞猛公西游。愿慕效之。即自巴蜀出河南。經(jīng)芮芮國。到于闐。欲度蔥嶺。會棧道絕。不可往。乃還。獲佛牙一枝。舍利十五粒。觀世音滅罪神咒。提婆達多品文。至龜茲又得金槌鍱像。獻負(fù)像佛牙舍利至京師。謹(jǐn)事之。凡二十五年。人無知者。文宣太子。忽夢見之。詣獻所居。求瞻禮。乃出以示。有記云。本在烏纏國。自烏纏入芮芮。自芮芮至漢上。于是瑯琊王肅王融吳國張融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皆師事獻。 永明中。詔與長干寺沙門玄暢。為國僧主。每對上稱名而不坐。 一日中興寺沙門僧鐘。見上于乾弘殿。稱貧道。帝訝之。以問尚書王儉曰。前輩沙門與帝王語。何所稱。預(yù)正殿。還得坐否。儉對曰。漢魏佛法。未大興盛。傳記無載者。元魏稍盛。而沙門多稱貧道。且得與坐。而稱貧道至今。帝曰暢獻二公。道行如此。猶稱名。況其馀者。朕以為稱名可也。獻以建武末沒。壽七十五。初定林寺建閣。以奉佛牙。普通三年正月。夜有杖而扣門者數(shù)人。稱臨川王殿下來。急欲升閣。收叛奴。寺司惶怖發(fā)鑰??v其所為。遂失佛牙。
高僧傳·卷第十三 興福
釋法獻。
姓徐。
西海延水人。
先隨舅至梁州乃出家。
至元嘉十六年。
方下京師止定林上寺。
博通經(jīng)律志業(yè)強捍。
善能匡拯眾許修葺寺宇。
先聞猛公西游備矚靈異。
乃誓欲忘身往觀圣跡。
以宋元徽三年發(fā)踵金陵。
西游巴蜀。
路出河南。
道經(jīng)芮芮。
既到于闐欲度蔥嶺值棧道斷絕。
遂于于闐而反。
獲佛牙一枚舍利十五身并觀世音滅罪咒及調(diào)達品。
又得龜茲國金錘鍱像。
于是而還。
其經(jīng)途危阻見其別記。
佛牙本在烏纏國。
自烏纏來芮芮。
自芮芮來梁土。
獻赍牙還京。
五十有五載。
密自禮事馀無知者。
至文宣感夢。
方傳道俗。
獻律行精純德為物范。
瑯琊王肅王融吳國張融張綣沙門慧令智藏等。
并投身接足崇其誡訓(xùn)。
獻以永明之中。
被敕與長干玄暢同為僧主。
分任南北兩岸。
本秦州人。
亦律禁清白。
文惠太子奉為戒師。
獻后被敕三吳使妙簡二眾。
亦東行重申受戒之法。
與獻二僧皆少習(xí)律檢不競當(dāng)世。
與武帝共語。
每稱名而不坐。
后中興僧鐘。
于乾和殿見帝。
帝問鐘如宜。
鐘答。
貧道比苦氣。
帝嫌之。
乃問尚書王儉。
先輩沙門與帝王共語。
何所稱正殿坐不。
儉答。
漢魏佛法未興。
不見其記傳。
自偽國稍盛。
皆稱貧道亦預(yù)坐。
及晉初亦然。
中代有庾冰桓玄等。
皆欲使沙門盡敬。
朝議紛紜事皆休寢。
宋之中朝亦頗令致禮。
而尋竟不行。
自爾迄今多預(yù)坐而稱貧道。
帝曰。
獻二僧道業(yè)如此。
尚自稱名。
況復(fù)馀者。
挹拜則太甚。
稱名亦無嫌。
自爾沙門皆稱名于帝王。
獻始也。
以建武初亡。
春秋七十有五。
獻以建武末年卒。
同窆于鐘山之陽。
獻弟子僧祐為造碑墓側(cè)。
丹陽尹吳興沈約制文。
獻于西域所得佛牙及像。
皆在上定林寺。
牙以普通三年正月。
忽有數(shù)人并執(zhí)仗。
初夜扣門稱。
臨川殿下奴叛。
有人告云。
在佛牙閣上。
請開閣檢視。
寺司即隨語開閣。
主師至佛牙座前開函取牙。
作禮三拜。
以錦手巾盛牙。
繞山東而去。
至今竟不測所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9—618 【介紹】: 隋唐時僧。河?xùn)|人,俗姓任。師事道遜、神素等。住蒲州仁壽寺。道行純正。有《三不為篇》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89—618 俗姓任,河?xùn)|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少家貧,受學(xué)之年從道??出家,研習(xí)《方等》諸經(jīng)。后從棲巖寺神素聽講《大智度論》,頻時咨問。神素此后累居僧任,輟其講席,海順?biāo)煊幸庥诙U定之學(xué)。嘗欲從沙門道杰學(xué)止觀,會疾未果。海順苦心為學(xué),志行檢樸,與沙門行友為同道交。高祖武德元年(618)卒于蒲州仁壽寺。《續(xù)高僧傳》卷一五有傳,并錄其《三不為篇》詩3首,已收入《全唐詩》。
全隋文·卷三十五
海順?biāo)仔杖危訓(xùn)|蒲坂人,住仁壽寺。
全唐文·卷九百三
海順?biāo)仔杖问?。河?xùn)|蒲坂人。少依沙門道遜出家。武德元年卒。年三十。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任氏。河?xùn)|蒲坂人。幼孤。事母孝。年當(dāng)志學(xué)。始從沙門道遜出家。誦習(xí)勤敏可愛。登具后。持守高潔。尤勇務(wù)定業(yè)。乃以為三輪之中??谶^特甚。因緘默不言。卻掃蓬扉匡坐而已。時棲巖寺沙門。神素性嗜幽棲。學(xué)專大論。順荷帙而咨參焉。然其徒頗眾。鉆仰尤多。及順上請意其微有厭色。退而嘆曰。昔陳亢問一得三。今亦得二矣。素曰何謂也。曰一則見忤容。二則聞妙義。素慚。嘗從容言于素。曰順也曠劫深尤不逢賢圣。周旋五趣。莫能自免。致生茲穢土。對此凡緣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為岸。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掐者乎。因涕泣濡襟。又曰每念二輪交轍息駕。何由六道長驅(qū)。思?xì)w無路。所賴生得為人啟期亡憂于貧賤。出家弘道僧度不易于公侯。順今兼之。一何可慶。且以大冥之室。仰屬傳鐙。雖不面奉如來。而幸遇法師耳。不量短梗。輒揆深源。愿即賜以明珠投之渾浪。則一生有獲千載無恨也。素曰敬聞君子之志矣。素后累更僧任竟罷法席。未幾。又致書沙門道杰以窮禪理。杰有答俱不錄。且作三不為篇。其一曰。我欲偃武脩文。身死名存。研石通道。祈井流泉君肝在內(nèi)。我身處邊。荊軻拔劍。毛遂捧盤。不為則已。為則不然。將恐兩虎共斗勢不俱全。永絕今好長存來怨。是以反跡荒徑。息影柴門。其二曰。我欲刺股。錐刃懸頭。屋梁書臨雪。彩牒映螢光。一朝鵬舉萬里。鸞翔縱任才辨游說。君王高車反邑。衣錦還鄉(xiāng)。將恐鳥殘以羽蘭折。由芳籠餐詎貴鉤餌。難嘗。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其三曰。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趨朝。四眾瞻仰。三槐附交。標(biāo)形引勢。身達名超。箱盈綺服。廚富甘肴。諷揚泫管。美詠歌謠。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無過日且靡越風(fēng)朝。是以還傷樂淺惟知苦遙。其格言彝訓(xùn)不能盡述。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卒于所住寺。春秋三十。先是沙門行友與順厚善。順每垂戒勖而友作息心論以對。沙門慧本嘗約順遁去。而不果。故順言及則茲然其悅義敦舊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海順。
姓任氏。
河?xùn)|蒲坂人。
容貌方偉音韶圓亮。
長面目少髭髯。
儀服不群于眾有異。
少處寒素生于田野。
早喪慈父與母孤居。
孝愛之情靡由師傅。
廉直之性獨拔懷抱。
每恨家貧無資受業(yè)。
故年在志學(xué)尚未有聞。
乃慷慨辭親。
脫落求道出家。
依于沙門道遜。
道光玄胄名扇儒宗。
具見后傳。
順躬事學(xué)禮晝夜誦經(jīng)。
初無暫替。
文不再覽日殆三千。
歲登具受履操逾遠(yuǎn)志業(yè)尤勇。
念守所持誓無點累。
仍以威儀粗著身過可防。
語笑易為口非難護。
乃因他患緘默不言。
卻掃蓬扉事心而已。
方以學(xué)行之始慧解為先。
遂閱討眾經(jīng)伏膺玄宰。
方等諸部咸稟厥師。
皆探賾研幾貴言領(lǐng)意。
有棲巖寺沙門神素者。
性好幽棲尤專二論。
順遠(yuǎn)承寄調(diào)思扣沖關(guān)。
乃荷帙登峰咨參講肆。
徒屬既眾鉆仰殊多。
有所詢求但舉綱要。
順頻時屬請微以為繁。
雖慍色不形。
而勞心可驗。
順逡巡退席曰。
昔陳亢問一得三。
今者請一蒙二。
亦何遽乎。
曰何謂耶。
答曰。
一則見忤。
一則聞義。
素既悟其所述。
因斯自革。
于是無疑不斷。
有滯必申。
至于雜心隱括備在婆沙。
研精專一始終該統(tǒng)。
或下山分衛(wèi)。
而執(zhí)卷披文。
或企足接明假照尋讀。
莫不洞開樞要妙鑒幽原。
順嘗以馀席言于素曰。
海順曠劫深尤不逢賢圣。
周旋五趣莫能自免。
致生茲穢土對此凡緣。
未能出有欲河登無為岸。
將不由心駒失轡而晦沈坑塪者乎。
因涕泣??襟。
歔欷哽塞。
又曰。
每念二輪交轍。
息駕何門。
六道長驅(qū)。
思?xì)w無路。
言及斯事載懷惶悚。
且生得為人。
啟期亡憂于貧賤。
出家弘道。
僧度不易于公侯。
順今兼之。
一何可慶。
又以。
大冥之室仰屬傳燈。
雖不面奉如來。
而幸遇法師耳。
不量短綆輒揆深源。
愿得賜以明珠投之渾浪。
如此則一生有獲。
千載無恨也。
遂即言笑如常容儀自若。
素曰。
敢聞君子志矣。
恐不副雅懷。
素后累居僧任。
果停講席。
順以法輪罕遇。
遂欣禪味。
有沙門道杰者。
穎秀定慧。
希慕風(fēng)景。
乃致書曰。
敢稽首大師門下。
每欲理靜攝心山泉畢志。
但以無明大夜非慧炬不輝故。
棲寄法筵聽覽玄旨。
至于人物聚集。
頗勞低仰。
況乃大限百年小期一念。
儻從風(fēng)燭前路奚憑。
所以策駑駘之疲。
想千里之遠(yuǎn)。
定門玄妙輒希輒入。
逆其不逮益用盤桓。
伏愿開含養(yǎng)之懷。
退人以禮。
杰得書美其銳情玄暢也。
乃報曰。
促路非騏驥之逸轡。
灌木豈是鸞鳳之棲息。
故當(dāng)引水而沐枯魚。
戢翼而朋寡鶴耳。
脫其不爾。
幸無略光陰。
順得書會疾。
遂不果行。
而為人高簡雅素。
自歸清眾絕交氓俗。
嘗有說種性高尚祖禰榮貴者。
以誇于順。
順莞爾而笑曰。
我釋種馀暉。
法王之子。
尚須謙讓自下不敢傲誕欺人。
豈期庸庸之徒翻欲恃鬼陵物。
遂振手而去。
故趨時之士。
皆不及其門。
反俗之賓頗入其室。
而道行純潔性好追蹤。
曾刺血灑塵供養(yǎng)舍利。
兼以血和墨書七佛戒經(jīng)。
剋己研心類皆如此。
嘗尋付法藏傳說。
如來涅槃法付承繼。
迄于師子罽賓囑累。
斯書詞事既顯若親面焉。
因斯悽感涕零如雨。
曰恨不及彼圣人拔茲沈俗也。
又常于宵分歸命三尊。
同住鄰居無得聞?wù)摺?div id="ksmwogq"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21_5_145_comment'>
或解納覆彼寒夫。
或減食而充喂者。
志好活愉無求知足。
有贈衣帛者。
終不以介意。
曾縱容曰。
自任則樂。
而未曾制物從我。
隨物則苦。
而未曾以我違物。
且鳥不棲淵魚不巢樹。
未必解隨和讓之道。
而各得其所宜者。
亦猶我不奪物榮物不妨我辱矣。
又作三不為篇。
其一曰。
我欲偃文修武身死名存。
研石通道祈井流泉。
君旴在內(nèi)我身處邊。
荊軻拔劍毛遂捧盤。
不為則已為則不然。
將恐兩虎共斗勢不俱全。
永存今好長縱來怨。
是以反跡荒徑息景柴門。
其二曰。
我欲刺股銼刀懸頭屋梁。
書臨雪采牒映螢光。
一朝鵬舉萬里鸞翔。
縱任才辯游說君王。
高車反邑衣錦還鄉(xiāng)。
將恐鳥殘以羽。
蘭折由芳。
籠餐詎貴。
鉤餌難嘗。
是以高巢林藪深穴池塘。
其三曰。
我欲衒才鬻德入市趨朝。
四眾瞻仰三槐附交。
標(biāo)形引勢身達名超。
箱盈綺服廁富甘肴。
飄揚弦管詠美歌謠。
將恐塵棲弱草露宿危條。
無過日旦靡越風(fēng)朝。
是以還傷樂淺非惟苦遙。
順神晤駭群出言成錄。
著集數(shù)卷。
于時真法陵遲俗尚諛諂。
訥言敏行者為愚。
巧詞令色者為智。
廉潔正性眾或致譏。
故順履貞直之心。
居危不亂涅而不緇。
可謂懷素風(fēng)焉。
有沙門行友者。
志行嚴(yán)正才慧英悟。
與順?biāo)亟弧?div id="qe2yamo"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21_5_201_comment'>
因疾參候。
順曰。
先民有言。
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
今之學(xué)者為人。
三覆斯言一何可信。
世人強求知解。
而不欲修行。
每思此言良用悽咽。
吾謂夷煩殄惑。
豈直專在說經(jīng)。
以法度人。
何必要登高座。
授非其器。
則虛失其功。
學(xué)不當(dāng)機。
則坐生自惱。
友遂制息心論以對之。
文甚宏冠。
順曰。
觀弟此作。
理如未盡。
友曰。
息心之論應(yīng)有數(shù)篇。
謂顯觀述宗釋疑成義。
但以理玄詞密非當(dāng)世之所聞故。
容與于靈津。
戢鱗而未進。
慨時哉之不遇。
始絕弦于此耳。
順乃重說遺教。
悲嘆無已。
先有沙門慧本者。
逸亮高世僧也。
思與順結(jié)山林之操。
會順方學(xué)問未暇允之。
本獨謝時世。
罔測所往。
后每思之。
言輒凄泫曰。
本公若乘龍之游濯足云表。
吾雖攀戀自恨縈身囂俗。
升沈相異徒為悲矣。
且忘懷去來者。
朝市亦江湖。
眷情生死者。
幽棲猶桎梏。
茍其性之不失。
不無居而不安。
其得志慕情為如此也。
于時臥病連稔。
自知不痊。
遺文累紙呈諸師友。
而形同骨立精爽逾健。
旁問后事。
順曰。
患身為穢器。
暫舍欣然。
魚鳥無偏水陸何簡。
然顧惟老母宿緣業(yè)重。
今想不得親別矣。
若棄骸馀處。
儻來無所見。
有致煎惱。
但死不傷生。
古言可錄。
順雖不孝。
豈敢以身害母耶。
既報不自由。
可側(cè)柩相待。
遂令遜法師說法。
領(lǐng)悟欣然。
須臾卒于住寺。
春秋三十。
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
沙門行友著己知沙門傳。
致序其事。
友今被召弘福。
充翻譯之選。
建名時俗云。
僧道宣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96—667 【介紹】: 唐僧。潤州丹徒人,一說湖州長城人,俗姓錢。高祖武德中,依智首法師習(xí)律。后入終南山,居白泉寺,與處士孫思邈結(jié)交。世稱為“南山律師”,遂為律宗三派之一“南山宗”創(chuàng)始人。長安西明寺初就,詔充上座。敕與玄奘法師譯經(jīng),負(fù)責(zé)潤文。懿宗時,追謚澄照。著述甚多,有《集古今佛道論衡》、《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大唐貞觀內(nèi)典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等。
全唐文·卷九百九
道宣俗姓錢氏。丹徒人。一云長城人。其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后。父申。陳吏部尚書。九歲依智頵律師出家。年十六從智首律師受具。隋大業(yè)中。西明寺初就。詔充上座。龍朔中住京兆崇義寺。乾封二年卒。年七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錢氏。丹徒人。一云長城人。廣陵太守讓之后??忌觋惱舨可袝?。母夢月貫懷而娠。又夢梵僧語之曰。汝所娠者。即梁之僧祐。僧祐即南齊之僧護也。宜從出家。崇樹釋教。九歲能文辭。十五歲習(xí)諸經(jīng)律。十六歲出家。依智頵律師。受業(yè)日嚴(yán)寺。弱冠感舍利現(xiàn)寶函中。隋大業(yè)間。從智首律師受具。武德中。仍習(xí)律焉。才聽一過。即欲脩禪。頵師呵曰。夫適遐自邇。因微知章。脩舍有時。功愿須滿。未宜遽去律也。久之乃始習(xí)定慧于終南山之仙掌谷。所居乏美飲?;蜻^而指其地曰。此可以井。鑿之。僅深尺馀。而水足用。后因寺之。而號以白泉。俄徙崇義精舍。又徙豐德寺。嘗獨坐。神人告曰。清官村故凈業(yè)寺地也。構(gòu)而居之。可以成道。又筑辟而徙焉。貞觀中。隱于沁部之云室山中。在終南時。群龍化為男女之形。以禮謁。沙彌或顧盻。起妄念者。龍怒將攫搏之。尋悔吐毒井中。及去戒宣。且勿汲。乃封閉至今云。時處士孫思邈。與宣游林下密甚。會天早。西域僧請于朝。結(jié)壇祈雨昆明池上。昆明池水。日縮數(shù)尺。宣夜方行道。忽有老人。狀頗倉卒。前拜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蓋天數(shù)。初非弟子所敢為。今胡僧將取弟子所守之寶。而欺天子以祈雨。是使弟子。命在旦夕。惟和尚慈悲加護。宣曰。胡僧雖貪。而殺吾類也。豈相扼哉。孫先生仁者。汝往求救。庶幾其憐汝而救矣。老人扣思邈。如宣指。思邈曰。吾聞昆明池龍宮。有神方三十首。能以予我。當(dāng)汝救也。老人曰。此帝命不許輒傳。事急矣。固何所吝。頃之方至。思邈謂老人曰。汝還無懼。自爾池水大漲。竟數(shù)日溢岸。 若其他有送異華。而久不變香色者。有送季孟梨柰果。而味異世間者。有送物一包曰棘林香者。至于筑壇。而長眉之僧談?wù)摗W愕晟僦糠龀?。傳祇桓圖經(jīng)。致佛牙舍利。天童左右給侍。天人往來議論。其顯化冥感可思議哉。西明寺成。充上座。與三藏奘公翻譯。例送舍利。建塔扶風(fēng)無憂王寺。皆奉詔。撰法門文記。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等。二百二十馀卷。乾封二年十月三日。安坐而化。壽七十二。臘五十二。窆于壇谷石室。宣平生三衣皆苧。一食唯菽。杖錫以行。敷具而坐。三果梵僧贊曰。自佛滅后。像法住世。行毗尼者。唯師一人而已。咸通十年。詔謚澄照。塔號凈光。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道宣。
姓錢氏。
丹徒人也。
一云長城人。
其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后。
洎太史令樂之。
撰天文集占一百卷。
考諱申。
府君陳吏部尚書。
皆高矩令猷周仁全行。
盛德百代君子萬年。
母娠而夢月貫其懷。
復(fù)夢梵僧語曰。
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師。
祐則南齊剡溪隱岳寺僧護也。
宜從出家崇樹釋教云。
凡十二月在胎。
四月八日降誕。
九歲能賦。
十五厭俗誦習(xí)諸經(jīng)。
依智頵律師受業(yè)。
洎十六落發(fā)。
所謂除結(jié)非欲染衣。
便隸日嚴(yán)道場。
弱冠極力護持專精。
克念感舍利現(xiàn)于寶函。
隋大業(yè)年中從智首律師受具。
武德中依首習(xí)律。
才聽一遍方議修禪。
頵師呵曰。
夫適遐自邇因微知章。
修舍有時功愿須滿。
未宜即去律也。
抑令聽二十遍。
已乃坐山林行定慧。
晦跡于終南仿掌之谷。
所居乏水。
神人指之穿地尺馀。
其泉迸涌。
時號為白泉寺。
猛獸馴伏每有所依。
名華芬芳奇草蔓延。
隨末徙崇義精舍。
載遷豐德寺。
嘗因獨坐。
護法神告曰。
彼清官村故凈業(yè)寺。
地當(dāng)寶勢道可習(xí)成。
聞斯卜焉。
焚功德香行般舟定。
時有群龍禮謁。
若男若女化為人形。
沙彌散心顧盻邪視。
龍赫然發(fā)怒將搏攫之。
尋追悔吐毒井中。
具陳而去。
宣乃令封閉。
人或潛開往往煙上。
審其神變或送異華一奩。
形似棗華大如榆莢。
香氣馝馟數(shù)載宛然。
又供奇果季孟梨柰。
然其味甘其色潔。
非人間所遇也。
門徒嘗欲舉陰事。
先是潛通。
以定觀根隨病與藥。
皆此類者。
有處士孫思邈。
嘗隱終南山與宣相接。
結(jié)林下之交。
每一往來議論終夕。
時天旱。
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結(jié)壇祈雨。
詔有司備香燈供具。
凡七日池水日漲數(shù)尺。
有老人夜詣宣求救。
頗形倉卒之狀。
曰弟子即昆明池龍也。
時之無雨乃天意也。
非由弟子。
今胡僧取利于弟子。
而欺天子言祈雨。
命在旦夕。
乞和尚法力加護。
宣曰。
吾無能救爾。
爾可急求孫先生。
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訴再三云。
宣律師示我故敢相投也。
邈曰。
我知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十首。
能示余余乃救爾。
老人曰。
此方上界不許輒傳。
今事急矣。
固何所吝。
少選捧方而至。
邈曰。
爾速還無懼胡僧也。
自是池水大漲數(shù)日溢岸。
胡僧術(shù)將盡矣。
無能為也。
及西明寺初就。
詔宣充上座。
三藏奘師至止。
詔與翻譯。
又送真身往扶風(fēng)無憂王寺。
遇敕令僧拜等上啟朝宰。
護法又如此者。
撰法門文記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三寶錄羯磨戒疏行事鈔義鈔等二百二十馀卷。
三衣皆纻一食唯菽。
行則杖策坐不倚床。
蚤虱從游居然除受。
土木自得固己亡身。
嘗筑一壇。
俄有長眉僧談道知者。
其實賓頭盧也。
復(fù)三果梵僧禮壇。
贊曰。
自佛滅后像法住世興發(fā)毗尼唯師一人也。
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
言鈔文輕重儀中舛誤。
皆譯之過非師之咎。
請師改正。
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
又有天人云。
曾撰祇洹圖經(jīng)。
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
宣苦告口占。
一一抄記上下二卷。
又口傳偈頌號付囑儀。
十卷是也。
貞觀中曾隱沁部云室山。
人睹天童給侍左右。
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跌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
熟顧視之乃少年也。
宣遽問。
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曰。
某非常人。
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
護法之故擁護和尚。
時之久矣宣曰。
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
太子威神自在。
西域有可作佛事者。
愿為致之。
太子曰。
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
敢不奉獻。
俄授于宣。
宣保錄供養(yǎng)焉。
復(fù)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謁。
謂宣曰。
律師當(dāng)生睹史天宮。
持物一苞云。
是棘林香。
爾后十旬安坐而化。
則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
春秋七十二。
僧臘五十二。
累門人窆于壇谷石室。
其后樹塔三所。
高宗下詔令崇飾圖寫宣之真。
相匠韓伯通塑繢之。
蓋追仰道風(fēng)也。
宣從登戒壇及當(dāng)泥曰。
其間受法傳教弟子可千百人。
其親度曰大慈律師。
授法者文綱等。
其天人付授佛牙。
密令文綱掌護持去崇圣寺東塔。
大和初丞相韋公處厚。
建塔于西廊焉。
宣之持律聲振竺乾。
宣之編修美流天下。
是故無畏三藏到東夏朝謁。
帝問自遠(yuǎn)而來得無勞乎。
欲于何方休息。
三藏奏曰。
在天竺時常聞西明寺宣律師秉持第一。
愿往依止焉。
敕允之。
宣持禁豎牢捫虱以綿紙裹投于地。
三藏曰。
撲有情于地之聲也。
凡諸密行或制或遮良可知矣。
至代宗大歷二年敕此寺三綱。
如聞彼寺有大德道宣律師。
傳授得釋迦佛牙及肉舍利。
宜即詣右銀臺門進來。
朕要觀禮。
至十一年十月敕每年內(nèi)中出香一合。
送西明寺故道宣律師堂。
為國焚之禱祝。
至懿宗咸通十年。
左右街僧令霄玄暢等上表乞追贈。
其年十月敕謚曰澄照。
塔曰凈光。
先所居久在終南。
故號南山律宗焉。
天寶元載靈昌太守李邕。
會昌元年工部郎中嚴(yán)厚本各為碑頌德云。
系曰。
律宗犯即問心。
心有虛實故。
如未得道。
起覆想說則宜犯重矣。
若實有天龍來至我所而云。
犯重招謗還婆羅漢同也。
宣屢屢有天之使者。
或送佛牙或充給使。
非宣自述也。
如遣龍去孫先生所。
豈自言邪。
至于乾封之際。
天神合沓或?qū)懙o洹圖經(jīng)付囑儀等。
且非寓言于鬼物乎。
君不見十誦律中諸比丘尚揚言。
目連犯妄。
佛言。
目連隨心想說無罪。
佛世猶爾。
像季嫉賢斯何足怪也。
又無畏非開元中者。
貞觀顯慶已來莫別有無畏否。
神僧傳·卷第六
釋道宣。姓錢氏。丹徒人也。初母妊而夢月貫其懷。復(fù)夢梵僧語云。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師。祐則南齊剡溪隱岳寺僧護也。宜從出家。既弱冠極力護持專精克念。感舍利現(xiàn)于寶函。乃晦跡于終南仿掌之谷。所居之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馀其泉迸涌。時號為白泉寺。猛獸馴伏每有所依。名花芬芳奇草蔓延。隋末遷豐德寺。嘗因獨坐。護法神告曰。彼清官村故凈業(yè)寺。地當(dāng)寶勢道可習(xí)成。聞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若舟定。時有群龍禮謁。若男若女化為人形。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fā)怒將搏攫之。尋追悔吐毒井中。具陳而去。宣乃令封閉。人或潛開往往煙上。審其神變或送異花一奩。形似棗花大如榆莢。香氣馝(蒲必切)馞(蒲骨切)數(shù)載宛然。又供奇果李杏梨柰。然其味甘其色潔非人間所遇也。門徒嘗欲舉陰事。先是潛通。以定觀根隨病與藥。皆此類也。宣嘗筑一壇。俄有長眉僧談知道者。復(fù)三果梵僧禮壇。贊曰。自佛滅后像法住世興發(fā)唯師一人也。乾封二年春冥感天人來談律相。言鈔文輕重儀中舛誤皆譯之過非師之罪。請師改正。故今所行著述多是重修本是也。又有天人云。曾撰祇洹圖經(jīng)。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是也。貞觀中曾隱沁部云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于西明寺夜行道足趺前階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顧視之乃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時之久矣。宣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雖久頭目猶舍。敢不奉獻。俄授于宣。宣保銶供養(yǎng)焉。復(fù)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謁。謂宣曰。律師當(dāng)生睹史天宮持物一包云。是棘林香。爾后十旬安坐而化。乾封二年十月三日也。春秋七十二。僧臘五十二。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錢。丹徒人。其先出自廣陵太守讓之后。盛德百代。母娠而夢月貫懷。復(fù)夢梵僧語曰。汝所妊者。即梁朝僧祐律師。南齊剡溪隱岳寺僧護也。宜從出家。四月八日降誕。九歲能賦十五厭俗。誦習(xí)諸經(jīng)。依智頵律師受業(yè)。十六落發(fā)。日嚴(yán)道場。專精克念。感舍利現(xiàn)于寶函。隋大業(yè)年中。從智首律師受具。習(xí)律才聽一遍。方議修禪。頵師呵曰。夫適遐自邇。因微知章。修舍有時。功愿須滿。未宜即去律也。抑令聽二十遍已。乃坐山林行定慧。晦跡于終南仿掌之谷。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馀。其泉迸涌。時號為白泉寺。猛獸馴伏。每有所依。名華芬芳。奇草蔓延。隋末徙崇義精舍。載遷豐德寺。嘗因獨坐。護法神告曰。彼清宮村。故凈業(yè)寺地。道可習(xí)成。聞斯卜焉。焚功德香。行般舟定。時有群龍禮謁。若男若女?;癁槿诵?。沙彌散心。顧盻邪視。龍赫然發(fā)怒。將搏攫之。尋追悔。吐毒井中。宣知封閉。人或潛開。往往煙上。審其神變。或送異華一奩。形似棗華。大如榆莢。香氣馝馟。又供奇果。梨柰。味甘色潔。非人間所遇也。有處士孫思邈。常隱于終南山。與宣相接。結(jié)林下之交。每一往來。議論終夕。時天旱。有西域僧。于昆明池。結(jié)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供具。凡七日。池水日漲數(shù)尺。有老人夜詣宣求救。頗形倉卒之狀。曰弟子。即昆明池龍也。時之無雨。乃天意也。非由弟子。今西僧取利于弟子。而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法力加護。宣曰。吾無能救爾。爾可急求孫先生。老人至思邈石室。冤訴再三。云宣律師示我。故敢相投也。邈曰。我知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十首。示余。余乃救爾。老人曰。此方上界。不許輒傳。今事急矣。固何所吝。少選。捧方而至。邈曰。爾速還。無懼番僧也。自是池水大漲。數(shù)日溢岸。西僧術(shù)盡。及西明寺初就。詔宣充上座。三藏奘師至止。詔與翻譯。貞觀中。于西明寺行道。足跌。前有物扶持。履空無害。熟視之。乃少年也。宣遽問。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久矣。宣曰。貧道修行。無事煩太子。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為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寶掌。俄授于宣。宣保錄供養(yǎng)焉。復(fù)次庭除。有一天來。禮謁。謂宣曰。律師當(dāng)生睹史天宮。持物一苞。云是棘林香。后十旬安坐而化。門人窆于壇谷石室。其后樹塔三所。高宗下詔。令飾圖寫宣之(宣著續(xù)高僧傳)。
釋曇璀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吳郡顧氏。稚歲入道。淹通經(jīng)論。晚年事牛頭山融大師。衲衣空林。多歷寒暑。時廣陵覺禪師。建鄴如法師。皆名德宿匠。杖錫來儀。虛而往實而歸。其所至可量哉。天后以璽書徵入朝且詔棲霞約法師敦勸。璀固辭。因葺宇于鐘山之竹林。以老焉。天授三年二月六日卒。先卒之七日。已端然入于三昧矣。春秋六十二。既阇維。斂遺骸建塔。門弟子僧感僧頵刻石紀(jì)事。以垂永久。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曇璀。
俗姓顧氏。
吳郡人也。
肇國著姓其來彌光。
丞相有佐命之勛。
尚書有挺濟之譽。
衣冠鼎胄。
太岳峻岱峰之高。
令問徽猷。
江漢為南國之紀(jì)。
星象降精靈祇效祉。
德備胎教香符夢徵。
玄圭應(yīng)上圣之祥。
神寶蓄河汾之氣。
特受異準(zhǔn)生而不凡。
襁褓之日而童蒙來求。
佩觿之時而忘身殉道。
和敏而純素。
溫恭而克明。
神器夙昭清風(fēng)漸扇。
遂勉節(jié)出塵棲心物表。
金經(jīng)秘藏一日萬言。
不逾歲敘而大經(jīng)淹通。
遂于晚年緬懷宗匠。
始事牛頭山融大師。
融醇懿瑰雄。
東夏之達磨歟。
梵幢寶柱大海津。
梁目以上根。
乃誨之。
曰色聲為無生之鴆毒。
受想是至人之坑阱。
致遠(yuǎn)多泥。
子不務(wù)乎。
璀默而審之。
直轡獨上餐甘露味飲蒲萄漿。
猶金翅不食異類帝釋無共鬼居。
乃晦跡鐘山斷其漏習(xí)。
養(yǎng)金剛定趣大能位。
納衣空林多歷年所。
時淮南導(dǎo)首廣陵覺禪師。
江左名德建業(yè)如法師。
咸杖錫方來降心義體。
握珠懷寶虛往實歸。
則天皇母臨朝龔行佛事。
高其道業(yè)周勤詔書。
時棲霞約法師梵門之秀杰。
躬以敦勸朝天抗詔。
皇明恐未然也。
璀曰。
岐伯辭帝舜之師。
干木謝文侯之命。
玄暢以善論而抗宋主。
惠遠(yuǎn)不下山而傲齊后。
彼何人哉。
由是遁北??。
踰東岡。
考槃云冥。
后止于竹林之隩。
葺宇簋缶而告老焉。
既而紹列圣之鴻徽。
繼前賢之能事。
翼亮皇梵保寧天人。
俄端然入定七日而滅。
春秋六十二。
是歲天授三年二月六日也。
翌日依天竺法火化遺骸。
收灰建塔。
士庶含酸悉皆號慟。
門弟子僧感僧頵等。
刻石紀(jì)事奉全師禮。
正議大夫使持節(jié)潤州刺史汝南郡升。
向風(fēng)遐想悅而久之。
褒德尚賢贊成厥美焉。
釋師律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賈氏。范陽人。唐丞相魏國公耽之裔孫。年十五。即于憫忠寺。禮貞涉為師。而落發(fā)焉。既圓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為歸。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營構(gòu)夷門山中。以闡所學(xué)。詔以紀(jì)年。扁其寺曰開寶。命服徽號。榮寵多矣。而律視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門人垂訓(xùn)而終。春秋八十一。法臘六十二。太平興國五年三月。遷輿。葬于北部鵔鸃之原。進士賈守廉。銘其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師律。
茫陽人也。
姓賈氏。
大丞相魏國公耽之后。
唐書有傳。
律弱齔端謹(jǐn)不與群童斗伎。
裁十五歲于憫中寺落發(fā)。
禮貞涉為師。
嚴(yán)肅垂勖所履不出邊幅之外。
涉默異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節(jié)乎。
成比丘已可去游方。
律奉訓(xùn)南逝得其禪要。
回錫故鄉(xiāng)。
時梁世迨大周朝。
其間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門山舊封禪也。
營構(gòu)乎殿宇圣儀。
豐廚秘藏供僧饒羨。
約勒后生別院翕如罔違彝憲。
朝廷以紫衣徽號用旌厥德。
律視之蔑如也。
一日謂弟子庶幾曰。
吾無愿不報厥齡欲頹。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終。
春秋八十一法臘六十二。
太平興國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儀之原。
進士賈守廉為塔銘焉。
論曰。
佛出于世經(jīng)譯于時。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歸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階陛也。
福也者上諸圣之階陛也。
階陛是同上下有異耳。
此命章曰興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則知二事必不同時。
又類薰蕕不同器而藏。
堯桀不同國而治也。
凡夫氣分唯說罪多。
圣者品流但聞福厚。
順性故易造。
逆意故難修。
修有多門行有眾路。
大約望檀波羅蜜多令度無極也。
始則人天福行。
施食與漿橋梁義井。
次則輪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則梵天福行也。
一造偷婆。
二補修故寺。
三請佛轉(zhuǎn)法輪。
次則二乘凈福行。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強耳。
次究盡位福行。
乃成二嚴(yán)。
莊嚴(yán)相。
好從三輪無礙見萬法體空。
獲利殊多盡未來際。
夫如是福之廣矣大矣。
乃知圣者為福則易爾。
何耶。
純凈之故也。
凡夫則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為穿針之福。
知福不宜厭焉。
目連然燎迦葉蹋泥。
無盡意貢瓔珞寶珠。
沓婆羅分僧臥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權(quán)方。
欲其因罪不厭除福不厭取。
矧以教傳嶺外法布中原年所彌深行持漸薄。
內(nèi)眾修福就彼持門。
先哲息愆行其懺法矣。
夫修理懺也淡慮觀心。
心無所生生無所住。
當(dāng)爾之時順違無相則罪滅福生之地也。
若行事懺也心憑勝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資綿綿不斷。
禮則五輪投地。
悔則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見罪滅之相也。
昔者齊太宰作凈住法。
梁武帝懺六根門。
澄照略成住法圖。
真觀廣作慈悲懺。
至乎會昌年內(nèi)。
玄暢大師請修加一萬五千佛名經(jīng)。
是以兩京禮經(jīng)則口唱低頭。
檛磬一聲謂之小禮。
自淮以南民間唯禮梁武懺以為佛事。
或數(shù)僧唄??歌贊相高。
謂之禳懺法也。
其有江表行水懺法者。
悔其濫費過度之愆。
此人偽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禮華嚴(yán)法華經(jīng)。
以為禮無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眾之徒于字上安南無字下安佛。
誠叨濫也。
有倡言曰。
但務(wù)生善唯期滅罪。
何判為非邪。
通曰。
翻譯之后傳行已來。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別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為胼贅者耳。
君不見春秋夏五邪。
鄭杜諸家豈不能添月字乎。
蓋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猶及史之闕文。
將知佛教還可加減否。
如慧嚴(yán)重譯泥洹經(jīng)加之品目。
忽夢神人怒責(zé)聲色頗厲。
曰涅槃尊經(jīng)何敢輒爾輕加斟酌。
是知興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則不勤課勵靡事增修。
因搜穎脫之?dāng)?shù)員。
責(zé)顯盂安之三寶。
就今有作何代無人。
或京兆開乎海池。
或終南建乎蘭若。
鑄大悲之銅像。
造相國之伽藍(lán)。
或代病利人。
或護生掘土。
鑄鐘感瑞。
立剎參云。
刻像繁多。
修臺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脫樣阿育之浮圖。
刊石為經(jīng)鳩財立藏。
或治病于井絡(luò)。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鄉(xiāng)導(dǎo)。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鑿開混沌之竅端。
所行博哉。
續(xù)運長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詩云。
爾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學(xué)之。
令仁祠圣像無墜于地者也。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