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義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0—756 【介紹】: 唐時新羅僧。本為新羅國王子,于本國出家受戒。玄宗開元十六年,渡海入唐。至長安,玄宗召見,住禪定寺。后入蜀,至資州謁智詵。異僧處寂名其為無相。山居修禪定,久而入城市,晝居冢間,夜坐樹下。信士為構(gòu)精舍。玄宗幸蜀時,迎入內(nèi)殿。后居成都凈眾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羅國王之子也。
開元十六年。
汎海舶東至京師。
既廷對。
詔隸禪定寺。
后入蜀之資中。
謁智詵禪師。
有契悟。
先見異僧處寂。
知其來厚遇之。
且授以則天所賜磨納九條衣。
囑之曰。
幸毋相忘。
因遁居溪谷間。
每燕坐輒五日。
始出定。
偶一夕有二黑犢。
交角跪床下。
稍復(fù)移近。
覺一手毛而甚冷。
自相袖入。
捫摸至腹。
又嘗大雪昉霽。
二虎餓劇外來。
相為循撫。
裸臥其前以待啖。
虎則遍嗅首足而去。
久之。
發(fā)長衣弊。
獵者疑其非人類。
將射而復(fù)輟。
天寶末。
以故舊。
見上皇行在所。
成都縣令揚翌以為妖。
命吏逮。
吏之至者。
皆戰(zhàn)剽莫能前。
大風卒起。
沙石穿簾幕。
飄擲聽事。
翌懼扣頭悔罪。
乃已。
檀越四合。
于是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伽藍作矣。
而獨常居凈眾后院云。
尋鑿寺前地為小池二。
曰左羹右飯也。
缺資費則淘浚之。
以來供施屢驗。
樹浮圖門外。
尤峻拔。
植稚柏其下曰。
柏齊浮圖寺當毀。
會昌之變。
始信。
或有以樵?愿役寺中。
而不取傭直者。
然亦不識其何自而至也。
蓋相之出家而入中國也。
諸兄亦喪逝隨盡。
國人乃立其弟。
其弟常恐相歸以廢己。
使客至成都。
狙刺相。
一夕樵?者。
得而殺之。
竟遁去。
相聞而嘆曰。
仇對有在。
于我乎何累焉。
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
無疾而終。
春秋七十七。
塔號東海大師。
乾元間。
刺史韓汯撰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無相。本新羅國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于本國正朔年月生。于群南寺落發(fā)登戒。以開元十六年泛東溟至于中國到京。玄宗召見隸于禪定寺。后入蜀資中謁智詵禪師。有處寂者。異人也。則天曾召入宮賜磨納九條衣。事必懸知且無差跌。相未至之前。寂曰。外來之賓明當見矣。汝曹宜灑掃以待。間一日果至。寂公與號曰無相。中夜授與摩納衣。如是入深溪谷巖下坐禪。有黑犢二交角盤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捫摸至腹。相殊不傾動。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忽雪深有二猛獸來。相自洗拭裸臥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fā)長。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復(fù)止。后來入城市。晝在蒙間夜坐樹下。真行杜多之行也。人漸見重。為構(gòu)精舍于亂墓前。長史章仇兼瓊來禮謁之屬明皇違難入蜀。迎相入內(nèi)殿供禮之。時成都縣令楊翌。疑其妖惑。乃帖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戰(zhàn)慄心神俱失。頃之大風卒起沙石飛飏直入廳事。飄簾卷幕。楊翌叩頭拜伏踹而不敢語。懺畢風止。奉送舊所。由是遂勸檀越造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寺。外邑蘭若鐘塔不可悉數(shù)。先居凈眾本院。后號松溪是歟。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懼其卻回其位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日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傷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挾席。坐禪座之側(cè)。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遂躍起以刀一揮。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門素有巨坈。乃曳去瘞之。復(fù)以土拌滅其跡而去。質(zhì)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已不見矣。嘗指其浮圖前柏曰。此樹與塔齊寺當毀矣。至?xí)龔U毀。樹正與塔等。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飯。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果來供設(shè)。其神異多此類也。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無疾示滅。春秋七十七。臨終或問之曰。何人可繼住持乎。乃索筆書百數(shù)字。皆隱不可知。諧而葉韻。記莂八九十年事。驗無差失。先是武宗廢教。成都止留大慈一寺。凈眾例從除毀。其寺巨鐘乃移入大慈矣。洎乎宣宗中興釋氏。其鐘卻還凈眾。以其鐘大隔江。計功兩日方到。明日方欲為齋辰。去迎取巳時已至。推挽之勢直若飛焉。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爾日面皆流汗。上足李僧以巾旋拭。有染指者。其汗頗咸。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鐘也。變異如此。一何偉哉。后號東海大師塔焉。乾元三年資州刺史韓汯撰碑。至開成中李商隱作梓州四證堂碑。推相為一證也。
神僧傳·卷第七
釋無相。新羅國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見隸于禪定寺號無相。遂入深溪谷巖下坐禪。有黑犢二交角盤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捫摸至腹。相殊不傾動。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忽雪深有二猛獸來。相自洗拭裸臥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fā)長。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復(fù)止。復(fù)構(gòu)精舍于亂墓間。成都縣令楊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戰(zhàn)慄心神俱失。頃之大風卒起。沙石飛飏直入廳事。飄簾捲幕。楊翌叩頭拜伏喘不敢語。懺畢風止。奉送舊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懼其卻回其國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傷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挾席。坐禪座之側(cè)。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遂躍起揮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門素有巨坑。乃曳去瘞之。復(fù)以土拌滅其跡而去。質(zhì)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已不見矣。嘗指其浮圖前柏曰。此樹與塔齊。塔當毀矣。至?xí)龔U毀正與塔齊。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飯。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果來供設(shè)。其神異多此類也。以至德元年卒。壽七十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祖覺(一○八七~一一五○),號華嚴,俗姓楊,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早年慕韓愈,撰文排佛,后因病從彌勒慧目能禪師。徽宗大觀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嚴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對)剃度。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華嚴集解》、《金剛經(jīng)注》等。高宗紹興二十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三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7—1150 【介紹】: 宋僧。嘉州人,俗姓楊氏,號癡庵。幼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出家參究華嚴宗旨,盡得其奧。后依圓悟于鐘阜。世稱“覺華嚴”。居眉州中巖寺,大弘清涼之教。嘗修北宋僧史。有《華嚴集解》、《金剛經(jīng)注》、《水陸齋儀》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祖覺別號癡庵。
嘉州楊氏子也。
聰穎夙發(fā)獨嗜佛乘。
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
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巖。
四方學(xué)者云委川騖而至。
日于開堂弗倦誨示。
汲引后學(xué)曲盡慈悲。
清涼一宗至師可為鼎盛矣。
而于拈椎之外。
古今書史諸子典謨無不該研。
一覽成誦。
嘗修北宋僧史并華嚴集解金剛經(jīng)注水陸齋儀等。
行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祖覺嘉州楊氏子也。自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乃著書排斥釋氏。忽惡境現(xiàn)前。大怖悔過。出家依慧日能和尚。未幾疽生膝上。五年醫(yī)治莫愈。因書華嚴合論。畢夕遂感異夢。旦即舍杖趨履。仍前一日誦至現(xiàn)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遂悟華嚴宗旨。至是始登僧籍。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而詞辯宏放眾所欽服。適南堂靜禪師過其門謂曰。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儻能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覺欣然罷講南游禪社。遂依圓悟于鐘阜。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作么生會。覺罔對。于是夙夜參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自嗟身已老。活計付兒孫。悟未許可。次日入室悟問。昨日公案作么生。覺擬對。悟喝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覺復(fù)留五年愈更迷悶。后于廬山棲賢閱浮山遠削執(zhí)論云。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wǎng)恢恢不可逃。誰信業(yè)緣無避處。歸來不怕語聲高。悟大喜持示眾曰。覺華嚴徹矣。自是諸方皆稱曰覺華嚴云。上堂僧問。最初威音王末后樓至佛未審。參見甚么人。覺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覺曰。血濺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師子。覺曰。驚殺野狐貍。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覺曰。驗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覺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 系曰。覺華嚴既于講席有聲。南堂過而稍施提勉。便能罷講南游。正所謂見鞭影而行者也。豈不駿哉。至為圓悟項門一錐。雖然魂飛要且命根未斷。尚依識見。呈偈遭圓悟一喝。直得氣索。五年而始大徹。噫古為人師者必俟學(xué)者寒灰焰發(fā)絕后復(fù)蘇方肯點頭。未嘗輕許而賊夫人子。今人才見靈利后生。便使拈弄公案。作得一偈頓焉稱賞。不亦彼此皆瞎也。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其誰乎善于講者又當以覺公為良范。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祖覺,嘉州楊氏子。自幼聰慧,書史過目成誦,乃著書排斥釋氏,忽惡境現(xiàn)前,大怖悔過。出家依慧日能。未幾,疽生膝上,五年醫(yī)治莫愈,因書《華嚴合論》畢,夕感異夢,旦即舍杖趨履如故。一日誦至《現(xiàn)相品》曰:“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彼煳颉度A嚴》宗旨,至是始登僧籍。精究賢首宗旨,盡得其奧。府帥請講于千部堂,而詞辯宏肆,眾所欽服。適南堂靜禪師過其門,謂曰:“觀公講說,獨步西南,惜未解離文字相耳,儻能問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剛也?!庇X欣然罷講,南游禪社,遂依圓悟于鐘阜。一日入室,悟舉羅山道有言:“時踞虎頭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無言時覿露機鋒如同電拂,作么生會?”覺罔對。于是,夙夜參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頂,長年半掩門。自嗟身已老,活計付兒孫。”悟未許可。次日入室,悟問:“昨日公案作么生會?”覺擬對,悟喝曰:“佛法不是這個道理?!庇X復(fù)留住五年,愈更迷悶。后于廬山棲賢,閱浮山遠《削執(zhí)論》云:“若道悟有親疏,豈有旃檀林中卻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圓悟曰:“出林依舊入蓬蒿,天網(wǎng)恢恢不可逃。誰信業(yè)緣無避處,歸來不怕語聲高?!蔽虼笙?,持示眾曰:“覺華嚴徹矣?!弊允牵T方皆稱“覺華嚴”云。上堂,僧問:“最初威音王,末后樓至佛。未審參見什么人?”覺曰:“家住大梁城,更問長安路。”僧問:“如何是一喝,如金剛王寶劍?”覺曰:“血濺梵天?!痹唬骸叭绾问且缓热缇岬貛熥樱俊庇X曰:“驚殺野狐貍?!痹唬骸叭绾问且缓龋缣礁陀安??”覺曰:“驗得你骨出?!痹唬骸叭绾问且缓?,不作一喝用?”覺曰:“直須識取把針人,莫道鴛鴦好毛羽?!庇X嘗修《北宋僧史》并《華嚴集解》、《金剛經(jīng)注注》、《水陸齋儀》若干卷。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僧茂,字實庵,別號松隱。
姓鄭氏,奉化人也。
父孝,母胡氏,世業(yè)儒術(shù),頗崇道誼。
茂生有異稟,嘗在幼齡,中夜跏趺,習(xí)為禪觀,母殊不悅。
推之使仆,輒達旦不瞑。
年十六,依馀杭傳法寺希顏剃落,受大戒于昭慶惠律師。
歸杭希顏,使司食物瑣務(wù),乃嘆曰:“離家為求道耳,奈何羈紲于此耶?
”遂潛行大江,西見南澗泉于云居。
泉命入堂,夙夜操持,無少間缺。
一夕松月下照,起步檐隙間,巖泉泠泠然,微有覺觸,遽叩之泉。
泉曰:“此間尋常設(shè)施,不足發(fā)子大機大用。
古林茂禪師為橫川正宗,見道最真,今住饒之永福,子盍往依之。
”即擔簦啟行。
既至,古林問曰:“爾來欲何為?
”茂曰:“正為生死大事,求出離爾。
”古林曰:“子明知四大五蘊是死生本根,何緣入此革囊?
”方擬議間,古林以杖叩之,豁然而省,從此悟入。
機辯峻絕,縱橫自如。
古林器其為人,命居首座。
末幾,古林遷建康保寧,挾茂與俱。
踰年回浙,會月江印涖湖之道場,法席之盛,震于東南,請茂分座。
一音演唱,四眾悅服。
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命長明之瑞云山清涼寺。
學(xué)侶奔奏,機鋒敏妙。
兔走鶻落,瞬目即逝。
有沙門至,問對末竟,以手拍地而笑。
茂曰:“鈍根何煩拈出?
”沙門一噓,茂厲聲喝之,竟相視莫逆,釋然而去。
其應(yīng)機接物,皆刋落支流,直造根源,故所證如是。
茂居清涼一十五載,始退東堂。
影不出山,塊然獨處。
時元明良方主天童,迎歸此軒,舉揚法要。
一日示微疾,左右具觚翰,請書偈,乃以手指心曰:“我此中廓然也,何偈之有?
”端坐憑幾,右手掘拳,以額枕而逝。
時甲辰八月二十七日也,壽八十五,臘七十。
經(jīng)七昏旦,容貌明潤,其頂猶溫。
以香華幡幢導(dǎo)引靈龕于太白山陽,茶毗,火方舉,有物飄灑晴空,似雪非雪,如雨非雨,視之非無,即之非有,霏微繽紛,離地即隱,盤旋列焰之上,至火滅乃已,蓋天花云。
其弟子獲舍利如機珠,建塔瑞云之西藏焉。
著有《語錄》一編。
宋文憲濂為之銘,曰:“我聞如來,演說般若,天雨寶花,繽紛而下。
巖巖普照,諸佛之子,依佛仿佛,乃亦有此。
豈非天龍,及護法者,欲警有情,使之四灑。
感應(yīng)之機,非由外鑠,風動籟鳴,實自中作。
曷以明之?
法因心悟,表彼空華。
以無著故,何有四大,何有五蘊?
一空之馀,諸法銷霣。
如大寶鏡,罔不合攝,隨物賦形,了無馀跡。
宴坐云峰,學(xué)侶川赴,孰不清涼,如飲甘露。
有窣堵波,中藏設(shè)利,佛光焯然,群昏咸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別峰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硲z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乂。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簦躡[尸@憍]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師奮然謀復(fù)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從容餉之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cè)。師持律甚嚴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z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
復(fù)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之學(xué)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之功。
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lǐng)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xiàn)。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xué)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禮普應(yīng)本禪師。
普應(yīng)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yīng)曰。
賢首之宗。
日遠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本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nèi)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shè)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師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xùn)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shè)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lǐng)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wù)摺?div id="evqa1ji" class='inline' id='people_44435_3_173_comment'>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yīng)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視之。
次日復(fù)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fù)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xiàn)。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xué)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
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shè)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
瀹自負通內(nèi)外典。
不復(fù)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本古抨Y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庇谑敲鲥X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碧貢寿澢鍥鱿?,付以遣之。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珣z春谷臘高,欲風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狈恫挥X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痹拥v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同奮然謀復(fù)新之。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笔滤鞂?。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嚴,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1—1588 【介紹】: 明僧。浙江烏程人,號月亭,又號千松。嘗至中竺謁萬松禪師,松化去,改事祗園法師。后還經(jīng)山,力參數(shù)年得悟。居嘉興東禪寺,以傳法為己任。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明得號月亭。
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又號千松。
湖州烏程周氏子也。
師生即穎異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
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僧也。
師慨然曰。
吾愿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
父母不聽。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真祥習(xí)瑜珈教。
越四載祝發(fā)。
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公。
不契。
因而單衣芒屩遍游叢席。
匍匐叩請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
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
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
大德何來欲求何事。
對曰。
欲叩普門求良導(dǎo)耳。
松豎一指曰。
且去禮大士卻來相見。
師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脫生死。
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師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嚴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
恍然若云散長空寒蟾獨朗。
遂作偈呈曰。
楞嚴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
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囑曰。
汝既悟教乘。
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
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
師為眾負米采薪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
師卓錫而前。
虎遁去。
嘗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
中宵隱幾而坐。
夢游兜羅綿世界。
登座闡華嚴奧旨。
至于結(jié)座乃說偈曰。
從本已來無。
今日何曾有。
一毛頭上現(xiàn)。
虛空笑開口。
咄一咄下座。
寤白松。
松撫之曰。
此圣力之冥被耳。
非惟吾道之將行。
清涼一宗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
師懸鐺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
祇園亦默識而愛重。
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師名。
師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
故晨則持缽。
午則聽講。
夕則與同參十馀人敷其義趣。
于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
師陰禱于伽藍神曰。
倘吾與圣教有緣。
神其無吝訶護。
移時有外道自云間來施米百石。
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
而謝還之。
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復(fù)徑山凌霄峰。
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爾心境冥會疑滯冰釋。
乃躍然說偈曰。
千年翠竹萬年松。
葉葉枝枝是祖風。
云岳高岑棲隱處。
無言杲日普皆同。
趨禮萬松塔曰。
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益隆學(xué)者輻輳。
四方交聘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
門庭嚴峻無賴。
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
竟以不測事誣師。
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遁。
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師南游赤城。
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
臺郡教乘之被實師始也闡玄談于大中庵。
三日庵災(zāi)。
獨師之丈室?guī)h然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
地產(chǎn)白蓮華。
紫芝生于廁。
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
師居?xùn)|禪夜夢。
文殊跨獅出。
乃遺獅乘空而去。
獅忽化為童子。
師故問曰。
爾方獅今童耶。
試開口。
童子啟頰口如丹朱。
師撫其背曰。
爾猶獅也。
童曰。
師口何如。
師張口示之。
童踴入咽。
師驚覺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
眾常千指妙峰覺法師入室弟子也。
遙宗四明弘天臺教觀之道。
以師闡賢首未諳臺衡故。
質(zhì)六即蛣蜣之義。
師曰。
天臺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
非蛣蜣上別有六即。
覺曰。
不然。
天臺六即不論世出世間有情無情。
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yōu)劣哉。
師曰。
圣人設(shè)教誠為汲引迷涂。
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于戲論。
學(xué)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論。
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礦。
似璧離璞。
是故如來初成正覺觀于九界。
一切眾生同時成佛。
非惟九界正報。
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
所以嘆云。
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蜣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
所謂十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fù)迷而作眾生金重為礦其失孰大。
覺曰。
究竟蛣蜣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
色相已成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
界界總?cè)弧?div id="cgg7qcz"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4_1_176_comment'>
當界而論。
六即自備。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師笑曰。
子去做一個究竟蛣蜣也。
聞?wù)邿o不高其論。
吳俗尚崇事玄武。
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
師見故逆而問曰。
汝奚為而來。
曰禮祖師也。
師叱曰。
汝身為比丘心實外道。
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
教中所謂毗娑門天王是也。
彼以神力為佛外護。
稱其為祖師。
乃披七佛衣拜之。
不亦謬且倒乎。
遂毀其像易事達磨之像。
謂其僧曰。
此爾祖師也。
凡所過名蘭精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
俾學(xué)人專心正道。
其護教概如此也。
師為人脩干孤高性度剛毅。
以傳法為已任。
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則慈云靄然。
七眾無不渥其沛澤。
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
室中雖不橫施棒喝。
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
萬歷丁亥秋告眾曰。
吾為汝等轉(zhuǎn)首楞嚴法輪作再后開示。
無復(fù)為汝更轉(zhuǎn)也。
冬示疾。
尤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世壽五十有八。
臘四十有六。
荼毗塔于徑山。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號月亭。
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
故又號千松。
湖州烏程周氏子也。
生即穎異。
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
遂指壁間??羅漢像。
問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
僧也。
慨然曰。
吾愿為是矣。
年十三。
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真祥習(xí)瑜珈教。
越四載祝發(fā)。
聞有向上事。
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
因而單衣芒屩。
遍游叢席。
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
擬投天竺。
哀懇觀音大士。
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
聞萬松說法。
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
大德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
欲叩普門。
求良導(dǎo)耳。
松豎一指。
曰且去禮大士。
卻來相見。
師泫然。
再拜。
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脫生死。
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師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爾朝參夕叩。
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
授以楞嚴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凈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
恍然若云散長空。
寒蟾獨朗。
遂作偈呈曰。
楞嚴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
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
囑曰。
汝既悟教乘。
異日江南講肆。
無出爾右。
向上大事。
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
師為眾。
負米采薪。
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
有虎踞道。
師卓錫而前。
虎遁去。
常閱棗柏合論。
至十地品。
中宵隱幾而坐。
夢游兜羅錦世界。
登座闡華嚴奧旨。
至于結(jié)座說偈。
窹白松。
松撫之曰。
此圣力冥被耳。
非惟吾道將行。
清涼一宗。
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
師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
戴笠投之。
祇園亦默識而愛重。
其弟子沙泉。
頗自負不籍師名。
師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
咫尺之間。
故晨則持缽。
午則聽講。
夕則與同參十馀人。
敷其義趣。
于是眾日漸益。
香積不繼。
師陰禱于伽藍神曰。
倘吾與圣教有緣。
神其無吝訶護。
移時有外道。
自云間來。
施米百石。
自是報先之盛。
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
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
師謝還之。
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復(fù)徑山凌霄峰。
為礙膺未破。
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爾心境冥會。
疑滯冰釋。
乃躍然說偈曰。
千年翠竹萬年松。
葉葉枝枝是宗風。
云岳高岑棲隱處。
無言杲日普皆同。
趨禮萬松塔曰。
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益隆。
學(xué)者輻輳。
四方交聘。
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
門庭嚴峻。
無賴僧徹空天然輩。
睨視不敢近。
竟以不測事誣師。
不終日事白。
天然坐誣。
遁。
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師南游赤城。
外道歸化者。
不可勝紀。
臺郡教乘之被。
實師始也。
闡玄談于大中庵。
三日庵災(zāi)。
獨師之丈室。
巋然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
產(chǎn)白蓮華。
紫芝生于廁。
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
通蓮。
師居?xùn)|禪。
夜夢文殊跨獅出。
乃遺獅。
乘空而去。
獅忽化為童子。
師故問曰。
爾方獅。
今童耶。
試開口。
童子啟頰。
口如丹朱。
師撫其背曰。
爾猶獅也。
童曰。
師口何如。
師張口示之。
童躍入咽。
師驚覺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
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
五臺陸公。
率眾命講華嚴大鈔。
眾常千指。
妙峰覺法師入室弟子也。
遙宗四明。
弘天臺教觀之道。
以師闡賢首。
未諳臺衡。
故質(zhì)六即蛣??之義。
師曰。
天臺六即。
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
則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
則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
十界皆蛣??也。
非蛣??上。
別有六即。
覺曰不然。
天臺六即。
不論世出世間。
有情無情。
物物皆具。
隨舉一法。
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
觀彼優(yōu)劣哉。
師曰。
圣人設(shè)教。
誠為汲引迷途。
若云。
隨舉一法。
六即在焉。
是為惟談世諦。
成于戲論。
學(xué)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弗論。
如云究竟。
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礦。
似璧離璞。
是故如來初成正覺。
觀于九界一切眾生。
同時成佛。
非惟九界正報。
全體遮那。
則九界依報。
無非寂光。
所以嘆云。
奇哉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
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
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
所謂十法界。
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
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fù)迷。
而作眾生。
金重為礦。
其失孰大。
覺曰。
究竟蛣??。
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
故曰。
理即色相已成。
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
界界總?cè)弧?div id="216yzjk"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4_2_254_comment'>
當界而論。
六即自備。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師笑曰。
子去做一個究竟蛣??也。
聞?wù)邿o不高其論。
萬歷丁亥秋。
告眾示疾。
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
吉祥而逝。
世壽五十有八。
臘四十有六。
茶毗塔于徑山。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禪師法。又號千松。烏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嘗隨父赴西資佛會。指??像問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慶善庵祝發(fā)。初習(xí)瑜伽佛事。知非而棄之。謁海百川求出世。法機不契。遍參名宿。備歷艱辛。益發(fā)憤厲志。詣武林上竺哀吁大士。求值明師。乃遇萬松于中竺。問以來意。以禮普門對。萬松。豎一指曰。汝去見了觀音來。師方下頓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之訣。萬松授以攝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參承。凡十載。一日閱楞嚴。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入徑山。結(jié)茆凌霄峰絕頂。獨坐三年。四方禪侶。接踵而來。師隨機響應(yīng)。無不迎刃而解遷傳衣庵。講楞嚴。既游天臺。彼中緇素。邪正淆混。師為講華嚴等經(jīng)?;獾酪郧в?。講甫畢。堂內(nèi)寶花遍生。今扁為涌蓮堂云。比歸。司寇韞庵吳公。時為杭守。延師演法于靈隱。僉憲東溟管君。以天池請。儀部觀頤沈君。延主圓證寺。五臺陸公。復(fù)延講華嚴于秀水之東禪。師樂其雅僻。乃相與葺法云堂以居。遂為師示寂之所矣。師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簡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嘗降禮。作卑諂態(tài)。群小或憎詬之。百折不回。保護正法。毅然不為身謀。其寓天池日。有豪貴挾妓游僧寮。師會眾逐之。無所顧憚。世方崇事真武。師以彼不過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為天人師。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設(shè)而更廟貌。性喜汲引后學(xué)。而視外道如讎。同衣有過。譏彈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諸縉紳。為之金湯。幾不免矣。以萬歷十六年歸寂。壽僅五十有八。師與五臺公。有法喜深緣。而為銘王村之塔曰。惟師以苦行得見地。以強毅任永法。余獲交師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與修東林故事。而師先化去。誰為余作蓮邦指南車耶。塔。后遷于徑山。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明得,字月亭,以紹萬松林法,故又號千松,烏程周氏子也。
生即穎異,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是何人耶?
”父曰:“僧也。
”因慨然曰:“吾愿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聽。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從僧真祥習(xí)瑜伽教,越四載祝發(fā),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不契,因而單衣芒屩,遍游叢席,匍匐叩請,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大德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欲叩普門,求良導(dǎo)耳。
”松豎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卻來相見。
”得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子欲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得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嚴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云散長空,寒蟾獨朗,遂作偈曰:“《楞嚴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囑曰:“汝既悟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得為眾負米采薪,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得卓錫而前,虎遁去。
嘗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宵隱幾而坐,夢游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嚴》奧旨,至于結(jié)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
一毛頭上現(xiàn),虛空笑開口。
”寤白松,松撫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得懸鐺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祗園亦默識而愛重之。
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得名,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缽,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馀人敷其義趣,于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得陰禱于伽藍神曰:“倘吾與圣教有緣,神其無吝訶護。
”移時,有外道自云間來,施米百石,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得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登徑山凌霄峰,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豁爾心境冥會,疑滯冰釋,乃躍然說偈曰:“千年翠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祖風。
云岳高岑棲隱處,無言杲日普天同。
”趨禮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益隆,學(xué)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門庭嚴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事誣得,不終日事白。
天然坐誣遁,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得南游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臺郡教乘之被,實得始也。
闡玄談于大中庵,三日庵災(zāi),獨所居丈室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chǎn)白蓮華,紫芝生于前,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
得居?xùn)|禪,夜夢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得故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
”童子啟頰,口如丹朱,得撫其背曰:“爾猶獅也。
”童曰:“師口何如?
”得張口示之,童躍入咽,得驚覺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眾常千指。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二十六
府君諱棻,字子佩,號藕庵,平湖人。
順治辛卯,年二十六,舉于鄉(xiāng),壬辰成進士。
性英爽,喜交游,率任本懷,不為隨俗軟美之態(tài)。
遇里中纖兒,輒嫚罵。
好窮治酒饌,選妓徵歌,座客常滿。
遇友人患難貧乏,傾身濟之。
時三吳多文酒之會,府君青衫白襪,吐音如鐘,拂袖作梁父吟,覺一座無人。
乙未對策后,又七年,授河南西平令。
土荒民散,府君招流亡,給牛種,諭以歲豐取償,免其息。
民襁負至,墾荒數(shù)百頃。
又許以布粟代稅,即束麻擔草,亦瑣細不憚煩。
歲募河夫,多逋逃患,乃按貧戶充役,民喜得食,且以償稅,率爭先赴工,工易竣,邑沖差徭不時,豪強隱蔽,多偏累,乃按戶均點,一年止役一日,歲有馀夫。
甲辰,飛蝗遍野,獨不入西平境,士民建祠北郊。
邑有山曰嵖岈,因號嵖岈外史。
府君居官后,益復(fù)好學(xué),于衙舍隙地,手植垂柳數(shù)株,構(gòu)草堂于綠陰之間,與幕中文士乘小駟游汝墳,長林幽寂,竟日吟嘯,雖山農(nóng)牧豎,無不熙然于令君之側(cè),治聲為中州第一。
顧天性峭直,遇事強項不為屈。
羈俸十馀年向善,病至是益甚。
卒于官,年四十七。
有柏亭稿。
二十年來,孤兒抱痛,敬登遺句,涕泗從之矣。
男季友謹述。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五
釋真旻,字透月,姓蕭氏,湘鄉(xiāng)人。
生質(zhì)孱弱,幼多病苦,十齡就傅,略通大義。
家貧廢學(xué),然見僧心喜,年十八始有出家之念。
乙巳,隨兄貿(mào)遷入蜀,無意經(jīng)營,及聞父喪,感世無常,歸真益切。
丁未,侍母至寶藏,歸依幻師,命名依寓。
戊申,乃從剃落。
一日請益,幻言:“問者是誰?
”獨自默誦:“分明是我,又道是誰?
”沈吟久之,頗有入處。
時幻初建寶藏,以為坐靜,親依者十馀輩,皆猛勇精進,行持禮拜,中夜方息。
因自策勵,大法未明,身不貼席。
嘗靜中忽然渾身不見,惟覺一空境界,頃之便失,疑礙益甚。
舉白幻,幻曰:“此乃塵勞歇息,返本還源,將近好處,勿喜勿懼。
”由是工力益加,無敢怠逸,念茲在茲,渾忘人我。
每逢出汲,往往逾井,遇人問故,始覺轉(zhuǎn)步。
偶聽曉鐘警醒,倉卒起身,頭撞殿柱,覺眉際上火星迸裂。
方悟得問者是誰,胸臆暢達。
復(fù)看一歸何處,及本來面目,皆釋然無疑。
及再勘證,幻復(fù)示曰:“本分一著大抵如斯,還有向上之關(guān)。
”因舉“僧問趙州曰:蠢動含靈,狗子何無佛性?
答以有業(yè)識故。
其僧即于此悟去,且道所悟安在?
”旻不能對,仍前憤究。
壬子仲秋,行持中夜,出至丹墀,見天河竟端,無限慶快,始信天地同根,萬物一體,不我欺也。
古德為人無不切直,乃自生紆曲耳。
黎明白幻,幻為之助喜。
是冬進具,聞示苦行法,欣然欲效之。
及然香,略無所苦,因自剪燭然頂。
初若冰清,頃之忍痛,惟覺無頭。
有老僧誚之曰:“可惜然錯了所在,然著心就好了。
”旻疑其言必有由來,后讀經(jīng)知藥王焚身,世尊因地舍頭目髓腦欲成菩提,方憶前覺無頭亦拾頭,故自信發(fā)心茍誠,雖小苦行,必有勝益,方知老僧語亦廓達空之類也。
甲寅春,幻寂后,充職西堂。
戊午,建方丈,并西廊,旻有力焉。
庚申編《橋云語錄》成,欲附嘉禾南藏,旻任其事。
道過石南銀杏,士人方議重修銀杏,羈遲久之,九月舟至漢陽,就歸元度冬。
辛酉春,下江浙至嘉禾楞嚴,詢附藏之事,見經(jīng)版多蠹,意不謂然,遂下杭至靈隱。
壬戌春,謁天臺更觀華頂勝跡,游寧紹諸名剎。
遂至大梅,梅以三問,乞下轉(zhuǎn)語,一一契合,贈以訾物,卻之而去。
浮海禮普陀。
復(fù)至楞嚴,《橋云語錄》印出,分送江浙名藍。
十月還蜀,達銀杏。
四眾具啟,延主丈席。
乙丑,修造殿宇,又為紳衿,召赴寶藏。
丙子,復(fù)應(yīng)銀杏。
戊寅,主雙桂,訂修藏經(jīng),兼葺殿閣,早作宵息,不忘寧處。
廿馀年中,四處法位,所有語錄雜偈都二十卷。
弟子了深,為之編刻,今有傳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