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永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丁覘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洪亭人。
善為文,工草隸。
蕭繹在藩,鎮(zhèn)荊州時,書記事皆出自丁覘,仕至尚書儀曹郎。
后遷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
卒于揚州。
覘書法與釋智永齊名,世稱“丁真永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
臨原人。
專志定學。
旁聽大乘經論。
宇文廢法。
南游梁。
與仙城山沙門慧令同師。
俄徒京邑聰師之舊堂。
晝夜常坐。
光景燦然。
人見之驚。
以為鐙燭也。
其鄉(xiāng)里有柳靜者。
嘗為德廣郡守。
素不信。
乃別請意于家。
供養(yǎng)百日。
且使其子四人抑稟等。
夜往窺之。
果見其室大明靜。
由是始歸向。
開皇初卒。
是日謂弟子慧興曰。
客至可多辨齋饌。
及中而慰吊者填門矣。
永禪師南鄉(xiāng)人。
梁有國日。
明帝嘗供養(yǎng)之。
開皇初。
坐逝。
眾聞音樂香氣者七日夜。
方露尸傘蓋山上。
未即葬。
同寺全律師。
輒臨其尸曰。
幸留七日以待。
至七日全亡。
舁尸側。
而永之尸始摧變。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慧意。姓李。臨原人。聽大乘經論專習定行。宇文廢法南投于梁。與仙城山慧命。同師尋討心要。后住景空于聰師舊堂綜業(yè)常住。不事燈燭晝夜常明。有鄉(xiāng)人德廣郡守柳靜。殊不信法。乃請意于宅。別立禪室百日行道。靜息抑稟等四人每夜?jié)撏?。舉家同見禪室大明意坐卓然。方生信向。鄉(xiāng)邑道俗率受歸戒。開皇初卒。將逝謂弟子慧興曰。今日有多客來??啥噢k齋食。及中意果端坐而化。時襄陽開皇有法永禪師者。南鄉(xiāng)人。梁明帝常供養(yǎng)。預知運絕??噢o還襄欲終。七日七夜聞音樂異香滿寺。因而坐終。送傘蓋山上露坐。有同寺全律師。臨永尸曰。愿留神相待至七日。滿至期全亡。送尸永側。永尸颯然摧變。時岑阇梨者。姓楊。臨原人。于寺西傘蓋山南泉立誦經堂。常誦金光明。感四天王來聽。后讀藏經皆不忘。計誦三千馀卷。服布乞食。缽中之馀飼房內鼠。百馀頭皆馴擾爭來就人。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而不拘事檢?;蚪役峋剖场;蛉盒⊥瑧蚝沁成畟H?;蛘b經書歌詠逆述來事。晝則散亂夜則禮誦禪思。與同眾沙門智曉交顧招集禪徒。自行化裕。供給定學。自知終日急喚拔禪師付囑。上佛殿禮辭遍寺眾僧。咸乞歡喜。于禪居寺大齋將散。謂岑曰。往兜率天聽般若去。岑曰。弟前去我七日即來。其夜三更坐亡。至四更識神往遍學寺。寺相去十里。至汰法師床前。明如晝。云曉欲遠逝故來相別不得久住。汰送出三重門外。別訖來入房中踞床忽然還暗。呼弟子問云。聞師與人語聲。取火通照三門并閉。方悟曉之神力出入無間。即遣往問。果云已逝。岑后七日無何坐終。其二體骨全成無縫。又有昊純等禪師。多有靈異。相從坐化。略不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8—638 【介紹】: 唐越州馀姚人,字伯施。
虞世基弟。
受學顧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
文章婉縟,得徐陵之意。
又從王羲之七世孫僧智永學羲之書法,妙得其體,由是聲名籍甚,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
仕隋為起居舍人。
太宗時為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對掌文翰。
遷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
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世南必存規(guī)諷,多所補益。
太宗嘗稱世南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
卒謚文懿。
有《北堂書鈔》及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排行七。
文章婉縟類徐陵。
仕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
入隋,任秘書郎、起居舍人等職。
入唐,歷官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秘書監(jiān)等職。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嘗學書于浮屠智永,得其法,與歐陽詢齊名,并稱“歐虞”。
曾勸太宗毋為宮體詩,而其詩除《詠蟬》等少量有興寄、邊塞詩較剛健外,其余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辭典麗,內容則比較空泛。
原集早佚,《全唐詩》存虞世南詩1卷。
唐詩匯評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少受學于顧野王。
為文祖述徐陵,陵以為類己;又師沙門智永書,妙得其體,故聲名籍甚。
仕陳,為建安王法曹參軍。
入隋,官秘書郎、起居舍人。
隋亡,為竇建德黃門侍郎。
李世民滅建德,引為秦王府參軍,轉記室,掌文翰。
貞觀中,轉著作郎、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公。
太宗有失,世南必犯顏諫,甚得親禮,謂世南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
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今存;著《虞世南集》三十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
世南字伯施。越州馀姚人。歷官陳隋。復事竇建德。入唐為秦府參軍。累轉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年八十一卒。贈禮部尚書。謚曰文懿。圖像淩煙閣。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世南)善屬文,常祖述徐陵,陵亦言世南得己之意。……陳滅,與世基同入長安,俱有重名,時人方之二陸。
《唐詩品》
虞監(jiān)師資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縟已著;琨玙之美,綺藻并豐。雖隋皇忌人之主,貞觀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愛,身存亂國,準倫之譽,竟列名臣,駢美二陸,不信知言矣乎?其詩在隋則洗濯浮夸,興寄巳遠;在唐則藻思縈紆,不乏雅道。殆所謂圓融整麗,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興者也。至如“橫空一鳥度,照水百花燃”、“竹開霜后翠,梅動雪前香”,天然秀穎,不煩痕削。又《長春宮應令》云“民瘼諒斯求”,《江都應詔》云“順動悅來蘇”,其視宮體之規(guī),同歸雅正。石渠、東觀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揚休下后世哉!
《詩源辨體》
武德、貞觀間,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諸公五言,聲盡入律,語多綺靡,即梁、陳舊習也?!础?a target='_blank'>唐書》:“世南文章婉縟,慕徐陵。太宗嘗作宮體詩,使賡和。世南門:‘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墼唬骸拊嚽涠??!蟮蹫樵娨黄龉排d亡,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靈座焚之?!苯裼^世南詩,猶不免綺靡之習,何也?蓋世南雖知宮體妖艷之語為非正,而綺靡之弊則沿陳、隋舊習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謂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從軍》、《飲馬》、《結客》及魏徵《出關》等篇,聲氣稍雄,與王褒、薛道衡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會稽剡人。性輕清,常誦《法華經》,頗愛文學,善書法。楊廣為晉王時召令寫書,智果不從,乃被囚于江都。后廣為太子,巡視揚、越。智果在獄上《太子東巡賦》,乃獲釋,召居東都慧日道場以終。
全隋文·卷三十四
智果,會稽剡人。
住吳興永欣寺,受書法于智永。
入隋,住東都慧日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會稽剡人。材美有志節(jié)。誦法華經。知大義。尤玩文筆。時人頗推重焉。字畫逼右軍。煬帝在晉邸。或以其書上。召令揮灑。果難之。嘆曰。吾出家人。乃為王門役耶。詭以目昏辭之。王怒囚之江都。使守寶臺經藏。及入正東宮。出巡江都。因上太子東巡頌。其序略曰。智果振衣出俗。慕義游梁。感昔日之提獎。喜今晨之嘉慶。遂下令釋之。賜錢一萬。金鐘二。召入京師。居慧日寺。終東都。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
釋智果。會稽剡人。率素輕清慈物在性。常誦法華頗愛文筆。經史固其本圖。摛目得其清致。時弘唱讀文學所欣。俗以其書勢逼右軍。用呈蕃晉王。乃召令寫書。果曰。吾出家人也。復為他役。都不可矣。一負聲教之寄。二違發(fā)足之誡。王逼吾身。心不可逼。乃云。眼闇不能運筆。王大怒。長囚江都。令守寶臺經藏。及入京儲貳出巡楊越。乃上太子東巡頌。其序略云。智果振衣出俗。慕義游梁。感昔日之提獎。喜今辰之嘉慶。遂下令釋之。賜錢一萬金鐘二枚。召入慧日。終于東都。六十馀矣。時慧日沙門智騫者。江表人也。偏洞字源精閑通俗。晚以所學追入道場。自秘書正字讎校著作。言義不通皆咨騫決。即為定其今古出其人世。變體詁訓明若面焉。每曰。余字學頗周。而不識字者多矣。無人通決。以為恨耳。造眾經音及蒼雅字苑。宏敘周贍達者高之。家藏一本以為珍璧。晚事導述變革前綱。既絕文褥頗程深器。綴本兩卷陳敘謀猷。學者秘之。故斯文殆絕。京師沙門玄應者。亦以字學之富。皂素所推。通造經音。甚有科據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俗姓袁。
居越州永欽寺。
智永弟子。
相傳王羲之蘭亭真跡,藏于七代孫智永所,智永傳辨才。
太宗求之甚切,遣蕭翼詭取之。
因賜辨才財物,辨才驚惋,歲余卒。
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初僧。
俗姓袁,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
梁司空袁昂玄孫。
越州永興寺僧、書法家智永弟子。
智永卒時,將王羲之《蘭亭序》真跡交其保存。
太宗貞觀間,奉召入長安內道場,時年已80余。
太宗問及真跡,謊稱已于亂中丟失。
歸越中后,太宗遣監(jiān)察御史蕭翼設計騙去真跡。
后驚悸病重,逾年即卒。
時約在貞觀十八年(644)后數年間。
事跡見《法書要錄》卷三所收何延之《蘭亭記》。
全唐詩》存其詩1首。
古今禪藻集》卷七另存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泉州莆田人,字緯乾。林披次子。少負奇志,恥為農,乃與歐陽詹刻意文學。德宗貞元七年以宏詞擢第,郡人舉進士自藻始。累官嶺南節(jié)度副使。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緯乾,郡望濟南(今屬山東),莆田(今屬福建)人。
林披子。
德宗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
莆人登進士第自此始。
歷校書郎、判官、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仕終嶺南節(jié)度副使。
事跡散見《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閩川名士傳》、黃滔《黃御史集》卷五《莆山靈巖寺碑》、《宣和書譜》卷一〇等。
林藻與其弟蘊及歐陽詹俱為閩中名士,閩人有“歐陽獨步,藻蘊橫行”(《莆陽比事》卷一)之語。
善行書,“其婉約豐妍處,得智永筆法為多”。
全唐詩》存詩3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藻字緯乾。莆田人。貞元七年進士。官嶺南節(jié)度副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娃,寧宗楊后妹。
以藝文供奉內廷,書法極似寧宗,馬遠畫多其所題(《書史會要》卷六)。
其詩與楊后詩署名多相混。
今錄詩九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8—1369 【介紹】: 元饒州人,字伯溫,號玉雪坡真逸。周應極子。幼入國學為上舍生,以蔭補南海簿,三轉為翰林修撰,順帝至正中累遷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十余年。士誠滅,乃歸,尋卒。儀觀溫雅,博學工文章,尤以篆隸真草擅名。有《說文字原》、《六書正訛》等。
元詩選
伯琦,字伯溫,饒州人。
集賢待制應極之子,自幼隨父宦游京師,入國學為上舍生。
以蔭補南海簿,三轉為翰林修撰。
至正間,令南士得居省臺,除兵部侍郎。
遂與貢師泰同擢監(jiān)察御史。
兩人皆南士之望,時論榮之。
十四年,起江東肅政廉訪使。
寧國陷,改調浙西。
十七年,行省丞相達識帖睦爾承制假參知政事。
招諭平江張士誠,拜江浙行省左丞,留平江者十馀年。
除南行臺侍御史,不赴。
張氏亡,乃歸鄱陽,尋卒。
所著有《六書正訛》、《說文字原》及詩文稿若干卷。
伯溫別號「玉雪坡真逸」。
儀觀溫雅,尤善篆隸書法。
至正初元,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監(jiān)為崇文監(jiān)。
伯溫遷授經郎,命篆宣文閣寶,仍題扁于閣。
摹王右軍《蘭亭序》及智永《千文》,刻石閣中。
自是累轉,皆在宣文、崇文之間。
故《近光》、《扈從》兩集,其寵遇隆渥可證也。
及被留吳中,張氏為造第宅于乘魚橋北。
厚其廩給,日與諸文士以文墨留連,因亦忘歸。
明太祖平吳,元臣之用事于吳者,多被誅戮,而伯溫與陳敬初俱獲免。
敬初以廉謹見容,而史稱伯溫遭時多艱,善于自保,良不虛云。

人物簡介

維基
吳昌時(?
—1644年),字來之,浙江秀水人,一說嘉興人。
明末政治人物。
天啟四年(1624年),與郡中名士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等十一人組織復社。
崇禎三年(1630年)應天鄉(xiāng)試舉人。
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吏部郎中。
崇禎十年(1637年)薛國觀因收受吳昌時的賂金,事發(fā)被彈劾免職,最終自盡死。
昌時后依附周延儒,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經張溥、吳昌時的竭力策劃,周延儒任相,昌時為文選郎中。
昌時與董廷獻狼狽為奸,把持朝政。
最后吳昌時用藥毒害張溥,“以一劑送入九泉”。
親家徐汧見昌時結怨太多,料定必定遭禍。
祁彪佳首劾吳昌時紊制弄權,隨意將御史外調。
御史蔣拱宸彈劾吳昌時贓私巨萬,牽連周延儒,給事中曹良直亦劾周延儒十大罪,朝廷遂削周延儒之職,遣錦衣衛(wèi)逮其入京受審。
昌時百般辯解,稱“祖宗之制,交結內侍者斬,法極森嚴,臣不才,安敢犯此?
”明思宗親自審問吳昌時,命用刑打斷了吳的小腿, 閣臣蔣德璟、魏藻德奏道:“殿陛之間無用刑之例,伏乞將昌時付法司究問。
”思宗怒批:“此輩奸黨,神通徹天,若離此三尺地,誰敢據法從公勘問者!
”二閣臣奏道:“殿陛用刑,實三百年來未有之事!
”明思宗說:“吳昌時這廝,亦三百年未有之人。
”二臣啞口無言。
崇禎十六年冬十二月(1644年1月),吳昌時被斬首示眾。
方以智撰《哀吳江》詩悼之。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
唐鼎元(1894——1988),字玉虬,號髯公,江蘇省常州人。生平從事中醫(yī)古文獻及古典文學教學研究,一九三七年曾被聘為國醫(y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名譽委員,逝世前為南京中醫(yī)學院教授。業(yè)馀攻詩,造詣極深,創(chuàng)作甚豐。早年有《入蜀稿》、《國聲集》、《五言樓詩草》、《景杜集》、《芳國詠》、《懷珊集》等問世。其中《入蜀稿》、《國聲集》曾獲一九三二年全國學術獎文學類三等獎。玉虬詩各體皆精,尤以七古、七律最富特色,七古“學杜韓、長慶二體,而于杜韓工力尤深”,“七律激越處忽作變徵聲。管為之破,金石為之裂”??箲?zhàn)期間的詩作,慷慨悲壯,激越昂揚,愛國之情溢于字里行間。
詞學圖錄
唐玉虬(1894-1988) 名鼎元,一名念祖,字式公,一字髯孫,號髯公。
安徽宣城人。
允甲子,荊川公14世孫。
錢名山弟子。
早歲讀書寄園,晚年為南京中醫(yī)學院教授,著名醫(yī)家、詩人。
書學智永千文、虞世南破邪論、歐陽詢心經,篆學嶧山碑,隸學曹景完碑,間亦作畫。
工詩詞。
有《唐荊川先生年譜》、《五言樓詩草》、《國聲集》、《入蜀稿》、《景杜集》、《懷珊集》、《珊若精先玉虬詩》等。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