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寶亮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14 【介紹】: 或作保志、寶志。世稱寶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xí)禪業(yè)。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好作預(yù)言,語如讖記,當(dāng)時帝王士庶皆視為神僧而信奉之。齊武帝迎入華林園,梁武帝準(zhǔn)其出入禁內(nèi)。
全梁文·卷七十一
寶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為志公。齊永明中迎入華林園,尋住東宮后堂,天監(jiān)十三年卒,葬鐘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測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婦于上巳日。
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養(yǎng)以為子。
方面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七歲去。
依鐘山大沙門僧儉。
為童子。
長而落發(fā)。
脩習(xí)禪觀。
坐必閱旬浹。
久之。
忽無定居。
多來往皖山劍領(lǐng)之下。
發(fā)而徒跣。
著錦袍。
飲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鏡縑帛等。
負(fù)之柱杖而。
趨經(jīng)聚落。
兒童嘩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嘗從食鲙者。
求鲙。
食者與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魚游去。
時時題詩。
初不可解。
后皆有驗。
建元間。
異跡甚著。
丞相高嵩為武帝言之。
以禮自皖山。
迎至都下。
館于陳征虜家。
輒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觀世音相。
慈嚴(yán)妙麗。
傾都觀嘆。
后帝忿其惑眾。
收付建康獄。
而游行市里。
不少變。
然在獄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門外所食物。
且則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缽盛飯。
滿兩輿送供。
至建康令呂文顯以事啟帝。
詔迎至禁中。
俄有詔屏除后宮。
為家人??。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猶見公于景陽山上。
引比丘七輩行道。
帝怒使推驗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視之。
則身如涂墨者。
帝聞而大驚。
陳顯達(dá)鎮(zhèn)江州殷齊之以大司馬從行。
往辭公公。
引紙畫鴉授之。
曰緩急可用也。
顯達(dá)叛。
齊之遁去。
顯達(dá)遣騎追之。
將及。
齊之窘甚。
時晚景嚑黑。
樹林陰翳。
無所見群鴉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畫。
意即匿其處以免。
鄱陽忠烈王飯公于私弟。
去則置荊枝于門上。
俄詔王領(lǐng)荊州。
衛(wèi)尉胡諧病。
以書邀屈。
語尤切。
公題其書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龍光罽賓兩寺。
皆無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厲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臥未興。
求者視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園。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獻(xiàn)王相繼薨。
而齊亦自此季矣。
靈味寺沙門寶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輒自來持帔去。
仲熊嘗問己仕所至。
直解杖頭左索。
擲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書左丞。
永明中。
館東宮后堂。
旦暮每出入諸門無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門有血污人。
逮西昌害郁林先令。
載尸寄故閹人徐龍駒家。
其犢車所過頸血涂。
戶限皆滿。
建武中。
明帝害諸生高士。
江泌憂之。
南康王子琳訪公禍福。
公以香爐舉覆其灰曰。
都盡都盡。
后皆如其語。
徐陵兒時。
父??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騎桑偃謀不軌。
公見之戟手。
詬曰。
若欲斮頭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視。
梁受禪。
武帝以前朝過于禁錮。
至是詔釋之。
嘗問曰。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問。
十二之旨。
曰在書字時節(jié)刻滿中。
又問。
何時得凈心脩習(xí)。
曰安樂禁。
又問年祚遠(yuǎn)近曰。
元嘉元嘉。
帝欣然。
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
而雨不降。
志謂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儻不奏白。
官應(yīng)得禍。
即上啟愿于華光殿。
講勝鬘經(jīng)請雨。
帝即命沙門法云講之。
終夕而雪。
志又以刀橫水盂上。
良久雨。
帝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見高祖受極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詔畫工張僧繇寫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筆輒不自定。
扣頭哀懇。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帝偶同公臨江。
縱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舉杖引之。
隨杖至。
蓋紫旃檀也。
詔供奉官俞紹雕公像。
頃刻而成。
神情如生。
帝大悅。
置內(nèi)庭。
為子孫世世福。
時法云寺云光師講經(jīng)。
天為雨華。
帝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請約志云光傅大士四老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嘗聽法云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fēng)。
問風(fēng)果有否。
曰世諦故有。
第一義諦故無。
公曰。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則自為主客。
辨難鋒出。
一座莫有解者。
帝嘗從容。
問國祚有流難否。
公指其喉視之。
侯景之亂。
尤追繹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頭。
浮杯來謁帝。
帝方與客棋。
吟曰殺之。
棋罷問。
僧所在。
侍衛(wèi)奏適蒙旨。
已殺之矣。
帝嗟悼。
以問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嘗為鋤草者。
誤 殺蚯蚓。
今償債耳。
天監(jiān)十三年。
公移花林園像置所居房。
帝聞之曰。
大師將去我耶。
是歲十二月忽命。
奏絲竹徹晝夜。
至六日終于興皇寺臨亡然一燭。
付后閤舍人吳慶以聞。
帝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囑我乎。
帝昔與公臨鐘山之定林指前獨龍岡阜曰。
此為陰宅。
則永其后。
帝曰。
誰當(dāng)?shù)弥?div id="bjplbvf" class='inline' id='people_9269_2_247_comment'>
志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萬。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盡施其妝奩。
建浮圖五層于其上。
且冠以無價寶珠云。
仍建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干冢內(nèi)。
王筠勒碑于寺門。
處處傳其遺像焉。
畢工。
上幸其寺。
公忽見于云間。
萬眾歡呼。
聲震山谷。
敕謚廣濟(jì)大師。
公顯跡之始。
可五六十許。
及終亦不老。
有徐棲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歲計其亡時。
蓋九十七矣。
神僧傳·卷第四
釋寶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xí)禪業(yè)。
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止江東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
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始若難曉。
后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江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
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其所閤。
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xiàn)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xiàn)。
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忽來引衲而去。
后假齊武帝神力。
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薨。
永明中常住東宮后堂。
一日平明從門出入。
忽云。
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
及郁林見害車載出。
此帝頸血流于門限。
齊衛(wèi)尉胡諧疾病請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dá)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dá)逆節(jié)。
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又旬事發(fā)。
偃叛走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
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yù)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均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fù)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嘗于臺城對梁武帝吃鲙。
昭明諸王子皆侍側(cè)。
食訖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師何為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
武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殘魚也。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yīng)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經(jīng)晴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云。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絕。
而山麓尤勝。
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jiān)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云。
某以鶴止處為記。
志云。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已而鶴先飛去。
至麓將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而鶴驚止他所。
道人不懌。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識筑室焉。
有陳征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見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shù)。
然好用小便濯發(fā)。
俗僧闇有譏笑者。
志亦知眾僧多不斷酒肉譏之者。
飲酒食豬肚。
志勃然謂曰。
汝笑我以溺洗頭。
汝何為食盛糞袋。
譏者懼而慚服。
晉安王蕭綱初生日。
梁武遣使問志。
志合掌云。
皇子誕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尋歷數(shù)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
常聞楊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
僧云。
必是狐貍之魅也。
愿向都下覓獵犬以逐之。
于是輕船入海。
趨浦口欲西上。
忽大風(fēng)所飄。
意謂東南六七日。
始到一島中望見金裝浮圖千云秀出。
遂尋徑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麗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緋袈裟。
倚杖于門樹下言語。
僧云。
欲向都下為風(fēng)飄蕩。
不知上人此處知何州國。
今四望環(huán)海。
恐本鄉(xiāng)不可復(fù)見。
答曰。
必欲向揚州即時便到。
今附書到鐘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
僧因閉目坐船。
風(fēng)聲定開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jǐn)?shù)十里至都。
徑往鐘山寺訪問。
都無字黃頭者。
僧具說委曲報云。
西行南頭第二房。
乃風(fēng)病道人。
志公雖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樂處。
百日不一度來。
房空無人也。
問答之間不覺志公。
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
人以齋過日晚未與。
間便奮身惡罵寺僧。
試遣沙彌繞廚側(cè)漫呼黃頭。
志公忽曰。
阿誰喚我。
即逐沙彌來到僧處。
謂曰。
汝許將獵狗捉我。
何為空來。
僧知是非常人。
頂禮懺悔。
授書與之。
志公看書云。
方丈道人喚我。
不久當(dāng)亦自還。
志公遂屈指云。
某月日去。
便不復(fù)共。
此僧語眾。
但記某月日。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閤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梁武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
葬于鐘山獨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
師事沙門僧儉為和上修習(xí)禪業(yè)。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
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后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明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失所在。
問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xiàn)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xiàn)。
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祖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志忽來引納而去。
又時就人求生魚鲙。
人為辦覓。
致飽乃去。
還視盆中魚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
見高帝于地下。
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齊衛(wèi)尉胡諧病請志。
志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dá)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一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dá)逆。
即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
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反。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未旬事發(fā)。
偃叛往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來第。
會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yù)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
先是齊時多禁志出入。
今上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拘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狹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fù)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內(nèi)。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啟百官應(yīng)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請雨。
上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講竟夜便大雪。
志又云。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嘗問志云。
弟子煩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云。
十二識者。
以為十二因緣。
治惑藥也。
又問十二之旨。
答云。
旨在書字時節(jié)刻漏中。
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
又問。
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xí)。
答云。
安樂禁。
識者以為禁者止也。
至安樂時乃止耳。
后法云于華林寺講法華。
至假使黑風(fēng)。
志忽問風(fēng)之有無。
答云。
世諦故有。
第一義則無也。
志往復(fù)三四番。
便笑云。
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
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
有陳御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現(xiàn)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恭事者數(shù)不可稱。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閣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上嘆曰。
大師不復(fù)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精舍。
敕陸倕制銘辭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初志顯跡之始。
年可五六十許。
而終亦不老。
人咸莫測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師九日臺北。
自言是志外舅弟。
小志四年。
計志亡時應(yīng)年九十七矣。
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云。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卷第四
凈行。
即凈淵尼第五妹也。
幼而神理清秀遠(yuǎn)識遒贍。
爽烈有志分風(fēng)調(diào)舉止每輒不群。
少經(jīng)與大襪令郭洽妻臧氏相識。
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
行請兄諫洽。
洽不從之。
行密語臧氏。
臧氏不信。
行執(zhí)手慟泣。
于是而反。
后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從法施尼出家住竹園寺。
學(xué)成實毗曇涅槃華嚴(yán)。
每見事端已達(dá)旨趣。
探究淵賾博辯無窮。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厚加資給。
僧宗寶亮二法師雅相賞異。
及請講說聽眾數(shù)百人。
官第尼寺法事連續(xù)。
當(dāng)時先達(dá)無能屈者。
竟陵王后區(qū)品學(xué)眾欲撰僧錄。
莫可與行為輩。
后有尼聰朗特達(dá)。
博辯若神。
行特親狎之。
眾亦以為后來之秀。
可學(xué)為儔也。
行晚節(jié)好禪觀菜食精苦。
皇帝聞之雅相嘆賞。
年六十六。
天監(jiān)八年而卒。
葬于鐘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9 【介紹】: 南朝梁僧。義興陽羨人,俗姓周。晉周處七世孫。七歲出家,齊武帝永明中,僧柔講經(jīng)于道林寺,法云咨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嘆異。梁武帝天監(jiān)中敕為光宅寺主。后奉詔譯扶南國所獻(xiàn)經(jīng)三部。普通六年為大僧正。創(chuàng)立僧制。撰有《成實論義疏》。與智藏、僧旻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義興陽羨人,住莊嚴(yán)寺。天監(jiān)中為光禪寺大僧正,終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義興陽羨周氏。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孫。
母吳。
方娩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師事僧成玄趣寶亮。
出家。
住莊嚴(yán)寺。
年十三受業(yè)于太昌寺僧宗莊嚴(yán)寺僧達(dá)而寶亮。
每自以為不及。
齊永明中。
僧柔。
東歸開講于道林寺。
云處小床于前。
咨決累日。
由是顯名。
尤與同寺僧旻游。
采摭經(jīng)論。
覆述文義。
摩有間隙。
每行路思義。
輒過所造。
觀長樂寺法調(diào)盛會。
出而嘆曰。
震旦天子之都。
人物如此。
可謂法座空矣。
年三十。
建武四年。
夏初于妙音寺開法華維摩二經(jīng)。
東莞徐孝嗣。
每見云公俊發(fā)。
自顧缺然。
居母憂。
毀瘠過禮。
僧旻。
以為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況佛訓(xùn)有存則報答生恩。
以奉顏儀。
沒則啟發(fā)菩提。
以導(dǎo)神識。
茍循私愛。
返累至親。
墮于惡道。
惟智者。
能以方便力。
治制之。
則善趣生矣。
云乃割哀情。
進(jìn)飲食。
永元初。
赴毗陵之請。
道俗傾向。
京城畢集。
及梁高天監(jiān)二年。
詔諸名德。
各撰成實義疏。
云合經(jīng)論。
撰四十科。
為四十二卷。
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演。
從之。
又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
后世遵行。
皇太子請十僧。
入玄圃。
講道談文。
凡經(jīng)雨夏。
云居上首。
中書即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詔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文多不載。
天監(jiān)末。
復(fù)建一寺于秣陵縣。
同下里。
以報施主之恩。
誠得爽塏之趣。
即禪岡之西山也。
又譯扶南國所獻(xiàn)經(jīng)三部。
且以身外嚫施之物。
舍入華林園光華殿。
設(shè)千僧大會。
而云亦遘疾矣。
普通六年。
詔為大僧正。
帝幸同泰寺開大涅槃。
設(shè)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xué)行名僧羯磨。
詔許乘輿上殿。
憑幾聽講。
由是疾篤。
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
享年六十有三。
詔葬定林寺側(cè)。
云尤研精法華。
嘗于一寺講散。
忽天華狀如雪飛而下。
神僧寶志。
呼云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
輒留信宿。
或言請法師獅子吼。
即為部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
儀同陳郡袁昂家。
有供養(yǎng)僧。
學(xué)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必欲似之。
夢僧告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解此經(jīng)可率敵邪。
又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
得泥洹四相品經(jīng)一卷。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
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時云年昉十歲。
名未遠(yuǎn)布。
寺無光宅而此云者。
竟不可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法云。
姓周氏。
宜興陽羨人。
晉平西將軍處之七世也。
母吳氏。
初產(chǎn)在草。
見云氣滿室。
因以名之。
七歲出家。
更名法云。
從師住莊嚴(yán)寺。
為僧成玄趣寶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絕時世。
年十三始就受業(yè)。
大昌僧宗莊嚴(yán)僧達(dá)。
甚相稱贊。
寶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將必當(dāng)棟梁大法矣。
齊永明中。
僧柔東歸。
于道林寺發(fā)講。
云咨決累日。
詞旨激揚。
眾所嘆異。
年小坐遠(yuǎn)聲聞難敘。
命置小床處之于前共盡往復(fù)。
由是顯名。
與同寺僧旻。
等年臘齊名譽。
歷采眾師且經(jīng)且論四時游聽寒暑不輟。
或講前講末初夜后夜覆述文義。
間隙游習(xí)于路思義。
輒不自覺行過所造。
其勤勵專至類皆如此。
曾觀長樂寺法調(diào)講論。
出而顧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動靜威儀勿易為也。
前后法師或有詞無義。
或有義無詞。
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
今日法坐俱已闕矣。
皆由習(xí)學(xué)不優(yōu)未應(yīng)講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開法華凈名二經(jīng)。
序正條源群分名類。
學(xué)徒海湊四眾盈堂。
僉謂理因言盡紙卷空存。
及至為賓。
構(gòu)擊縱橫比類紛鯁。
機(jī)辯若疾風(fēng)。
應(yīng)變?nèi)缧杏辍?div id="b5tzt9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0_3_53_comment'>
當(dāng)其鋒者罕不心務(wù)。
賓主咨嗟朋僚胥悅。
時人呼為作幻法師矣。
講經(jīng)之妙獨步當(dāng)時。
齊中書周颙。
瑯琊王融。
彭城劉繪。
東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貴。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見云公俊發(fā)自顧缺然。
而性靈誠孝勞于色養(yǎng)。
及居母憂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殆不勝喪。
僧旻謂曰。
圣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賢者企及。
且毀不滅性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顏儀使物生悅。
遠(yuǎn)則啟發(fā)菩提以道神識。
又云。
恩愛重賊不可寬放。
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于惡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
宜思遠(yuǎn)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細(xì)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進(jìn)飲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請。
道俗傾家異端必集。
弘振風(fēng)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歸巾褐識反。
及梁氏高臨甚相欽禮。
天監(jiān)二年。
敕使長召出入諸殿。
影響弘通之端。
囋揚利益之漸。
皇高亟延義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詔令。
時諸名德各撰成實義疏。
云乃經(jīng)論合撰。
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
俄尋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講。
廣請義學(xué)充諸堂宇。
敕給傳詔。
車牛吏力皆備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貴請云講之。
辭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當(dāng)今日之位。
法師是后來名德。
流通無寄。
不可不自力為講也。
因從之。
尋又下詔禮為家僧。
資給優(yōu)厚。
敕為光宅寺主。
創(chuàng)立僧制雅為后則。
皇太子留情內(nèi)外。
選請十僧入于玄圃。
經(jīng)于兩夏不止講經(jīng)。
而亦懸談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從王侯逮于榮貴莫不欽敬。
至于吉兇慶吊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游俠。
而動必弘法。
不以此言關(guān)懷。
中書郎順陽范軫。
著神滅論。
群僚未詳其理。
先以奏聞。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與朝士書論之。
文采雖異而理義倫通。
又與少傅沈約書曰。
主上令答神滅論。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說。
義經(jīng)丘而未曉。
理涉旦而猶昏。
至人凝照。
有本襲道。
赴機(jī)垂審。
臣下旨訓(xùn)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懷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復(fù)闡。
紂綴波崙之情。
預(yù)非草木。
誰不歔欷。
同挹風(fēng)猷。
共加弘贊也。
約答曰。
神本不滅深所伏膺。
神滅之談良用駭惕。
近約法師。
殿內(nèi)亦蒙敕答一本。
歡受頂戴尋覽忘疲。
豈徒伏斯外道可以永離眾魔。
孔釋兼弘于是乎在。
實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論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監(jiān)末年。
欲報施主之恩。
于秣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師建造。
可仍以法師為名。
即禪崗之西山也。
郊郭內(nèi)地實為爽塏。
結(jié)宇孤巖北面城市。
懷澗隱嶺。
窮人野之致。
終日論談曾無休廢。
天監(jiān)將末。
扶南國獻(xiàn)經(jīng)三部。
敕云譯之。
詳決梁梵。
皆理明意顯。
狀若親承。
帝抄諸方等經(jīng)。
撰受菩薩法。
構(gòu)等覺道場。
請草堂寺慧約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莊嚴(yán)。
自茲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于智者。
皆望風(fēng)奄附啟受戒法。
云曰。
戒終是一先已同稟。
今重受者誠非所異。
有若趣時。
于是固執(zhí)。
帝累勸獎每加說喻。
答曰。
當(dāng)先發(fā)愿。
若得相應(yīng)然后從受。
云欲發(fā)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啟于華林園光華殿設(shè)千僧大會。
分此諸物為五種功德。
上帝隨喜警梵從時。
鏘金候旭百和??氳。
眾妓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嘆。
普通六年敕為大僧正。
于同泰寺設(shè)千僧會。
廣集諸寺知事。
及學(xué)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儀。
眾皆見所未聞。
得未曾有。
爾后雖遘疾時序。
而講說無廢。
及于扶接登座。
弊劇乃止。
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
敕許乘輿上殿憑幾聽講。
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于大漸。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宮悲惜為之流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皆從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側(cè)。
太子中庶瑯琊王筠。
為作銘志。
弟子周長胤等。
有猶子之慕。
創(chuàng)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東王蕭繹各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經(jīng)術(shù)。
于妙法華研精累思。
品酌理義始末照覽。
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
自唱自導(dǎo)兼通難解。
所以垂名梁代誠績有聞。
而文疏稠疊前后繁映。
致依講誦有阻恒功。
嘗于一寺講散此經(jīng)。
忽感天華狀如飛雪。
滿空而下延于堂內(nèi)。
升空不墜訖講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與云互相敬愛。
呼為大林法師。
每來云所輒停住信宿。
嘗言。
欲解師子吼。
請法師為說。
即為剖析。
志便彈指贊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云。
有常供養(yǎng)僧學(xué)云法華。
日夜發(fā)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夢有異僧曰。
云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jīng)。
那可卒敵也。
每于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jīng)者。
多獲徵應(yīng)。
及得善夢如別記述。
夷陵縣漁人。
于網(wǎng)中得經(jīng)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題云。
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師。
以事勘校。
時云年始十歲。
名未遠(yuǎn)布寺無光宅。
而此品正則。
初云弘法次斷魚肉。
驗今意行頗用相符。
其有機(jī)神變化。
人莫敢競其類者。
云得此告彌深弘演云爾。
僧遷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姓樂氏。
襄陽杜陵人。
少出家。
游都邑。
住靈根寺。
靈味寺寶亮咨學(xué)。
武帝引為家僧。
吳平侯蕭炳尤款遇。
天監(jiān)十六年夏。
帝嘗夜見沙門慧詡。
他日因法會問詡曰。
御前夜見何所道。
詡曰。
卿何忽問此。
而言氣甚厲。
遷抗聲曰。
我與卿同出西州。
俱為沙門。
一時邀逢天接便爾。
陵駕儕輩。
我惟事佛。
視鄉(xiāng)等蔑如也。
詡殊慚赧。
普通四年卒。
壽五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遷。
姓樂氏。
襄陽杜人。
幼出家。
進(jìn)忠退儉早協(xié)州鄉(xiāng)。
晚游都邑住靈根寺。
卻掃一房凈若仙觀。
潔整衣服塵水不染。
靈味寺寶亮咨學(xué)經(jīng)論。
文理通達(dá)籍甚知名。
性方棱不撓高自崇遇。
若非意得罕所賓接。
武帝以家僧引之。
吳平侯蕭炳。
亦遇之以禮。
天監(jiān)十六年夏。
帝嘗夜見沙門慧詡。
他日因計法會。
遷問詡曰。
御前夜何所道。
詡曰。
卿何忽問此。
而言氣甚厲。
遷抗聲曰。
我與卿同出西州俱為沙門。
卿一時邀逢天接。
便欲陵駕儕黨。
我惟事佛。
視卿輩蔑如也。
眾人滿坐詡有慚忒。
其為梗正皆類此也。
以普通四年卒。
春秋五十九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0—946 【介紹】: 五代時僧。薊州人,俗姓巨。少于薊州出家,受戒于金臺寶剎寺。后梁太祖開平中,歷游南北,至隨州觀音院遇巖俊,話道相得,遂共參投子山大同禪師,得傳禪要。乾化二年,至東都汴州。四年,住寶積坊羅漢院。寺后賜額天壽,為四方僧聚之地。歷三十五載,供僧二百萬,師會用其財寶,無少混淆。后晉高祖天福七年,敕賜紫衣。出帝開運元年,賜號法相。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巨氏。漢荊州刺史武之后。祖北徙。遂為薊門人??贾?。母趙氏會幼從鄉(xiāng)里之溫泉院道丕出家。年滿受具于金臺寶剎寺壇。梁開平中。北游河朔南走江淮。迄未有所得也。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問會曰。子聞投子山大同禪師否。曰。聞。曰嘗往見否。曰未之見也。曰宜亟往。毋緩也。于是會以為然。既見。語果契。乾化二年。特過俊公謝曰。微子吾幾空度此生。時俊公居汴。因亦留會佐法席。四年秋寶積坊羅漢院住持志脩。愿舉會自代。會讓不可。且顧其院隘陋莫足容眾。俄檀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袞共疏請額于朝。詔賜額天壽自爾翕然興起。矣天福七年。詔賜紫衣。開運初。賜號法相。如是歷三十五載。飯僧滿二百馀萬。其所得所用無小差互。其操守廉潔槩可見。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囑累門人。泊然而化。壽六十七。臘四十八。阇維收舍利。起塔于東郊汴陽鄉(xiāng)刑部侍郎邊歸讜文其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師會。
俗姓巨。
漢荊州刺史武之后。
祖徙家北燕。
遂為薊門人也。
考諱知古。
母趙氏。
會童孩出俗。
禮薊州溫泉院道丕為師匠焉。
業(yè)成年滿受具于金臺寶剎寺壇。
梁開平中萍梗任飄于河朔。
杯盂隨步于江淮乃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
班荊話道抵掌論心。
且曰。
子還聞投子山有大同禪師已否。
曰聞而未見。
曰宜亟往焉。
及參大同。
跬步之間。
舉揚之外。
洗焉明白。
其安坦然。
乾化二年來梁苑謝俊公曰。
始者攸攸岐路茫茫生死。
紫實昧朱狂斯濫哲。
茍不奉師友指歸。
幾一生空度。
今以穢蕕請與薰同器而藏可乎。
俊公與會胥德留入法席。
四年秋有寶積坊羅漢院志修。
堅請會代居所住焉。
苫蓋五間而已。
乃感檀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袞。
若袁粲之謁寶亮
徐湛之禮惠通。
共發(fā)奉章賜額曰天壽焉。
四海之僧翕然而至。
歷三十五載供僧二百馀萬。
用其財寶無少混淆。
耿介可知也。
天福七年晉高祖以會行成于內(nèi)聲聞于外。
敕賜紫衣。
開運元年賜號曰法相。
紫衣則藏以受持。
師號則蔑其稱謂。
且曰。
我本不求名。
名來自求我。
知其白而守其黑。
和其光而同其塵。
世幻逡巡時不我與。
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累諸門人帖然而滅。
春秋六十七。
夏臘四十八。
阇維收舍利數(shù)百粒。
起塔于東郊汴陽鄉(xiāng)也。
刑部侍郎邊歸讜為碑頌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