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如凈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懷素俗姓范氏。其先南陽人。父強為左武衛(wèi)長史。遂為京兆人。貞觀十九年從玄奘出家。居宏濟寺。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尋歸西京。卒年七十四。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范氏。其先南陽人。曾祖岳。高宗時為絳州曲沃縣丞。祖徽??州廣武縣令。父強右武衛(wèi)長史。皆居京兆。遂占籍焉母李氏夢云雷震駭而娠。及生神光滿室。卜之當為王者師。幼而聰慧。器度老成。甫十歲。忽從二親求出家。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回自西域。獲事焉。始探經(jīng)論。既登具。專務律學鄴郡法勵律師。一方之名匠也。依之三載。悉與指摘古人瑕玼。乃嘆曰。吾寧自棄乎。咸亨元年。發(fā)心別述開四分記。上元三年。詔住西太原寺。仍聽道成律師講。永淳元年所述記文畢功。凡成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俄而疾。謂弟子秀章曰。余報將終矣。時空中有樂音。奄然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三。素所宗薩婆多部量中取大小行。斥古疏十六失。其與南山不無牴牾。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懷素。
姓范氏。
其先南陽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選調(diào)為絳州曲沃縣丞。
祖徽延州廣武縣令。
父強左武衛(wèi)長史。
乃為京兆人也。
母李氏夢云雷震駭。
因而娠焉。
誕育之辰神光滿室。
見者求占。
此子貴極。
當為王者之師傅也。
幼齡聰黠器度寬然。
識者曰。
學必成功才當逸格。
耳聞口誦皆謂老成。
年及十歲忽發(fā)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親難沮貞觀十九年玄奘三藏方西域回。
誓求為師。
云與龍而同物。
星將月以共光。
俱懸釋氏之天。
悉麗著明之象。
初尋經(jīng)論不費光陰。
受具已來專攻律部。
有鄴郡法礪律師。
一方名器五律宗師。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鄉(xiāng)導。
著疏十卷別是命家。
見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習三載乃見諸瑕。
喟然嘆曰。
古人義章未能盡善。
咸亨元年發(fā)起勇心。
別述開四分律記。
至上元三年丙子歸京。
奉詔住西太原寺。
傍聽道成律師講不輟緝綴。
永淳元年十軸畢功一家新立。
彈糾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義半千百條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風之震砰輷而無遠不聞。
所化翕然所傳多矣。
復著俱舍論疏一十五卷遺教經(jīng)疏二卷鈔三卷新疏拾遺鈔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兩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誦金剛經(jīng)三十卷。
講大律已疏計五十馀遍。
其馀書經(jīng)畫像不可勝數(shù)。
于本寺別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報將終。
時空中有天樂瀏亮。
奄然而逝。
俗齡七十四。
法臘五十三。
葬日有鴻鶴繞塔悲鳴。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薩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緣化地部出化地從有部生故出受體以無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無知則大開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則與天神言論。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謂之新章焉。
開元中嵩山賓律師造飾宗記。
以解釋之對礪舊疏也。
又謂為東西塔律宗。
因傳習處為名耳。
大歷中相國元公載奏成都寶園寺置戒壇傳新疏。
以俸錢寫疏四十本法華經(jīng)疏三十本。
委寶園光翌傳行之。
后元公命如凈公為素作傳。
韋南康皋作靈壇傳授毗尼。
新疏記有承襲者。
刊名于石。
其辭酋麗其翰兼美。
為蜀中口實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京兆藍田人,俗姓張。十歲依景云,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旁及儒墨,兼擅詩歌。代宗大歷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礪舊疏及懷素新疏,每致異議,奉詔至安國寺,與名僧大德十四人簽定之。德宗建中初奏進。累官內(nèi)供奉、鴻臚少卿。有《貞元新定釋教目錄》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張氏。京兆藍田人。十歲依西明寺景云律師。受近圓。乃究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jīng)。頻敷座席。屢主壇場。開元中。詔參譯務。大歷十三年。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照材學優(yōu)贍。其所編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門頗有功緒。在代肅二朝。尤用事。職至應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撿校。鴻臚少卿。食封一百戶。終于別院。壽八十二。臘五十八。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圓照。
姓張氏。
京兆藍田人也。
年方十歲篤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師。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歸心。
照當應法乃受近圓。
謹愿執(zhí)持如懷寶器尋究經(jīng)論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因明唯識涅槃中觀華嚴新經(jīng)。
或深入堂皇或略從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風騷。
律藏珠珍專探日用。
后則霜壇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開元年中。
敕選名德僧參其譯務。
照始預焉至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
齊至安國寺定奪新舊兩疏是非。
蓋以二宗俱盛。
兩壯必爭被擒翻利于漁人。
互擊定傷于師足。
既頻言競。
多達帝聰。
有敕令將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曇無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覺明。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念聽而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歲次戊申。
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譯畢。
沙門慧辯等筆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師。
于法聰講下纂成疏六卷。
北齊慧光律師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師修疏九卷。
次道暉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寶增明。
有智首律師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滿律師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時流通絕矣。
當武德元年戊寅歲。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歲成十卷。
宗依成實論。
今稱舊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歲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囑欽尚釋門。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見兩疏傳授各擅顓門學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務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一味和合。
時遣內(nèi)給事李憲誠。
宣敕勾當京城諸寺觀功德使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于安國寺律院僉定一本流行。
兩街臨壇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國寺。
遣中官趙鳳詮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食并果實解齋粥一事。
已上應副。
即于安國寺供僧慧徹如凈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紙筆墨。
充大德如凈等僉定律疏用。
兼問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國寺三綱。
僉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輒不得入。
違者錄名奏來云。
其時天長寺曇邃。
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興泚。
本寺寶意神朗智釗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圓照。
共奉表謝。
答詔云。
師等道著依經(jīng)功超自覺。
承雪宮之旨奧。
為火宅之涼飔。
四分律儀三乘扃鍵。
須歸總會永息多門。
一國三公誰執(zhí)其咎。
初機眩曜迷復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資費。
所煩筆削佇見裁成。
所謝知悉。
其日品官楊崇一。
宣敕薦福溫國兩寺三綱與凈土院檢校僧等。
嚴飾道場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轉(zhuǎn)經(jīng)禮佛六時行道至來年二月一日散。
其設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誠。
問師等好在。
及解道場。
中官李憲誠宣敕語溫國寺轉(zhuǎn)念道場四分律臨壇大德等。
釋門三學以心印相傳。
無上菩提以戒法為根本。
道場畢日即宜赴大安國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檢校道場大德曇邃飛錫等。
道場定取十日散。
設齋外各賜絹帛。
其十四人律師并令赴安國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眾推如凈慧徹同筆削潤色。
圓照筆受。
正字寶意纂文僉定。
超儕筆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義。
共議篇題云。
敕僉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臨壇大德。
某等奉詔定。
以此為題也。
照為首唱諸公和之。
其間厥義非長若農(nóng)夫之去草。
其義合理猶??椭芍?。
可謂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畢。
六月望敕圓照。
依國子學大歷新定字樣抄寫進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進新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許以并行從學者所好。
敕宜依。
照務其搜集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紀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存沒年代本記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經(jīng)大德翰林待詔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釋迦佛法王。
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覺記一卷。
判方等道場欲受近圓沙彌懺悔滅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年代傳授人記一卷。
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傳法三學大德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貞元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開元十八年歲在庚午沙門智升修撰釋教錄。
洎乎甲戌經(jīng)六十五年中間三藏翻經(jīng)藏內(nèi)并無收管。
恐年代??遠人。
疑偽經(jīng)又先圣大歷七年許編入。
制文猶在。
時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經(jīng)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尤為杰立。
累朝應奉賜紫充臨壇兩街十望大德內(nèi)供奉檢校鴻臚少卿。
食封一百戶。
后終于別院。
春秋八十二。
法臘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會歸一見。
庶幾知有定分不橫馳求。
何以諸師卻請雙行。
不其感歟。
通曰。
是此舉也。
則元載所請。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挾力輪摧相部。
獨存于我專利于人。
亦猶紀昌俄遇飛衛(wèi)并其箭術成我材官御大輅而廢其椎輪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竊量諸德微憤不平。
故奏雙行。
同不僉定則何異乎眼頭生目。
匪成三點之伊。
必須聲后知音方驗一夔之足。
因排法礪三本生焉。
舊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東漢季也。
滅一跋扈生四強臣。
初止政出一門。
末云賂歸四貴。
若然者駢拇懸瘤雖多無用。
然則吾善用多矣。
大集經(jīng)云。
如是諸見不妨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脫。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
京兆藍田人。
年十歲。
依西明寺。
景云律師。
尋究經(jīng)論。
訪問師承。
維摩法華。
因明唯識。
涅槃中觀。
華嚴新經(jīng)。
代宗大歷十三年。
承詔至齊安國寺定奪。
新舊兩疏是非。
敕令將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時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
自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歲。
罽賓三藏佛陀耶舍。
諷出梵文。
沙門竺佛筆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領又從西國將梵本來。
于長安中寺。
重讎校。
殆十四年辛亥。
譯畢。
沙門慧辯等。
筆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有相州日光寺法礪律師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論。
今稱舊疏。
是也。
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懷素律師。
撰開四分律宗記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論。
稱新章疏。
是也。
兩疏傳授。
各壇顓門。
學者如林。
執(zhí)見殊異。
數(shù)興諍論。
圣慈憫念。
務息其源。
使水乳無乖。
時遣內(nèi)給事李憲誠。
鎮(zhèn)軍大將軍劉崇訓。
宣敕云。
四分律舊疏新疏。
宜令臨壇大德如凈等。
于安國寺律院。
僉定一本流行。
遣中官趙鳳。
敕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齋。
又敕安國寺三綱僉定律疏。
一切俗僧。
輒不得入。
其時天長寺曇??。
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興此。
本寺寶意。
神朗。
彼釗。
超儕。
崇福寺超證。
薦福寺如凈。
青龍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壽寺慧徹。
圓照。
共奉表謝。
俄屬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敕照。
依大歷新定字樣。
杪寫進本。
至十二月。
送祠部新進僉定疏十卷。
仍乞新舊兩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專彼研尋。
著大唐安國寺利涉法師傳十卷。
集景云先天開元天寶。
誥制三卷。
肅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傳法高僧。
信行禪師碑表集三卷。
兩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僉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續(xù)古今翻譯圖記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音義二卷。
三教法王本記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釋迦佛法王本記一卷。
佛現(xiàn)八相成正覺記一卷。
懺悔罪辯瑞相記一卷。
五部律翻譯傳授記一卷。
莊嚴寺佛牙寶塔記三卷。
無憂王寺佛骨塔記三卷。
傳法三學碑記集十五卷。
建中興元貞元制旨釋門表奏記二卷。
御題章信寺詩。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續(xù)開元釋教錄三卷。
照自序。
照于律道頗有功多。
肅代二朝。
尤為杰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越之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詳載。始居均之武當山。開元中。鄧州刺史前中書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趙頤貞。見忠于白崖山黨子谷。問答之頃。深有證入。于是歸以聞于上。即遣中使孫朝進。奉詔迎至。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遷光宅寺。十有六年。隨機說法。時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謂得它心通。上令忠與相見。三藏禮拜。立忠之右。忠問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處。藏云在西川看競渡。忠再問。藏云。在天津橋看弄猢猻。三問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處。一日喚侍者。侍者應諾。如是三喚。皆諾。忠云將謂吾孤負汝。卻是汝孤負吾。南泉到參。忠問什么處來。答云江西。忠云還將得馬師真來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無語。忠示眾云。禪宗學者。應遵一乘佛語。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ゲ幌嘣S。如獅子身蟲。夫為人師者。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非驢所堪。肅宗問師。得何法。忠云。檀越見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見。忠云。釘釘著。懸掛著。又問。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忠起立云。會么。云不會。忠云。與老僧過凈瓶來。又問。如何是無諍三昧。忠云。檀越蹋毗盧頂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認自己清凈法身。魚軍容問師。于十二時中如何進脩。忠摩童子頂云。惺惺直須惺惺。歷歷直須歷歷。已后莫受人謾。忠與子璘供奉論義。既升座。供奉云。請師立義。忠云立義竟。奉云。是什么義。忠云。果然難破。便下座。耽源問。百年后有人問極則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憐生。須要個護身符子作么。忠化緣將畢。辭代宗。代宗云。師滅度后。弟子將何所記。忠云。請?zhí)丛皆烊∫凰鶡o縫塔。云就師借取塔樣。忠良久云。會么。云不會。忠云。貧道去后。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大歷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脅臥而寂。塔靈龕于黨子谷。謚大證。代宗后詔應真。舉無縫塔話問之。真良久云會么。云不會。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謂期頤之年。
肌膚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學法受雙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無住相歷試名山。
五嶺羅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閣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空息慮于三昧。
既懸明月之戒。
亦凈琉璃之心。
已度禪定之門。
不起無生之見。
嶷若蘇廬八風莫能動。
如凈鑒萬象何所隱。
可止也我則武當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則虎溪一徑。
分衛(wèi)人間。
薄游吳楚。
以至于順陽川焉。
卜居黨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萬廣門道聲洋乎力量充矣。
開元年中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
信潭以清聞風而悅。
稅駕扣寂杳然虛空。
禮足散金銀之華。
不異彌伽長者。
執(zhí)手見微塵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剎。
則龍興寺也。
由是罷相節(jié)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
忠博達詁訓廣窮經(jīng)律。
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動。
暾日而食對月澄心。
清風飛霜。
勁節(jié)凌竹。
辭檢理詣折彼慢幢。
論頓也不留朕跡。
語漸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蘭作栴檀之樹。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園。
妙不可傳花多果少。
世有執(zhí)礫水中。
若獲琉璃之寶。
掬泡瓶內(nèi)。
謂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訶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盧之說。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談。
俾夫無染正性。
豈毗盧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纖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結駟而至安。
禪不動受其頂謁儼如也。
蓋所謂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萬乘之君。
豈止百寮而已哉。
肅宗皇帝載定區(qū)夏聞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內(nèi)給事孫朝進驛騎迎請。
其手詔曰。
皇帝信問。
朕聞調(diào)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濟群生。
師以法鑒高懸一音演說。
藏開秘密境入圓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濟。
尊雄付囑實在朕躬。
思與道安宣揚妙用。
廣滋福潤以及大千。
傳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緣斯在勿以為勞。
杖錫而來京師非遠。
齋心已久副朕虛懷。
春寒師得平安好。
遣書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遂高步入宮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龍衣。
天香以焚風飄羽蓋。
時忠驤首接武神儀肅若。
天子欽之待以師禮。
奏理人治國之要。
暢唐堯虞舜之風。
帝聞竦然膝之前席。
九龍灑蓮華之水。
萬乘飲醍醐之味。
從是肩舁上殿坐而論道。
不拘彝典也。
尋令驃騎朱光輝宣旨住千福寺。
相國崔渙從而問津。
理契于心談之朝野。
識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qū)殤R御。
以孝理國匪移前眷。
劃開萬里之天。
若見三江之月。
又敕內(nèi)侍袁守宏迎近闕下光宅寺安置。
香飯云來紫衣天降。
雖使臣擁禪門而不進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觀之若夢。
澹然閑任自樂天倪。
亦可羅浮不歸方名宴坐雙峰長往始契無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萬行齊發(fā)。
千門不累于心矣則兜率之鼓無形乃聲。
修羅之琴不撫而韻。
香傳天主花雨空王。
見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師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當。
因奏武當山請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
各請藏經(jīng)一本度僧護持二圣御影鎮(zhèn)彼武當。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雖未飾于中峰。
茅棟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題額鸞回鵲飛。
山川光煌黑白抃躍。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瑤臺之非遠。
至大歷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經(jīng)律禪法者。
添滿三七人。
道門因之羽服緇裳罔不慶懌。
數(shù)盈萬計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陽陷于賊境。
固請回避皆不允之。
臨白刃而辭色無撓。
據(jù)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帥觀其禪德淡若風韻高逸。
投劍羅拜請師事焉。
于時避寇遇寇者眾矣。
無何群盜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錫發(fā)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蹤堅住不避者。
盡被誅戮。
則知云物氣象有如先覺。
存而不論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無知而無不知。
斯之謂歟。
內(nèi)德既充外應彌廣。
自藏珍寶人莫之窺。
于戲論龍奮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華而明徹莫識。
前賢厭世正眼隨滅。
不亦悲夫。
忽疾將亟。
國醫(yī)罔效。
自知去辰。
眾問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則無累矣。
吾何言哉。
粵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脅累足泊然長往。
所司聞奏皇情憫焉。
中使臨吊賻贈甚厚。
敕謚號曰大證禪師。
有詔歸葬于黨子之香嚴寺。
循其本也。
威儀手力所在支給具飾終之禮哀慟梵場也。
敕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jiān)興唐寺沙門大濟。
早接道論豁如披云雖非門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并弟內(nèi)常侍朝進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寺主道密等。
凡數(shù)萬人。
痛石室之末籌。
悲云峰之聳塔晨鐘徒擊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疇將仿仰。
譯經(jīng)沙門飛錫為碑紀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師乃起立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凈瓶來。帝又問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凈法身。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么。帝曰見。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后涅槃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后。將何所記。師曰。造取一無縫塔。帝曰。就師取塔樣。師曰。貧道去后。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師遷化后。帝詔問應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應真后住耽源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9—959 【介紹】: 五代時僧。俗姓宗。十歲于汴京相國寺出家,禮智明為師。習新章律典,獨趣深旨,時號律虎,請益者日眾。后晉高祖欽仰之,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署真法大師。時以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宗氏。其鄉(xiāng)里。則未之聞也。世守儒素。母趙亦齋潔。產(chǎn)楚之夕。光爛一室。鄰落驚訝。七歲偶入寺見佛像。輒作禮。歸問其父曰。夫以黃金色相。坐蓮華上。豈佛獨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動含靈皆可得佛。而況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歲即為相國寺明智弟子。體貌岐嶷。異群童。識者知其為法門偉器。既受具。究習新章。毗尼之奧。獨能深入。時輩莫之敵。因號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門請益。周天福間。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伽梨。仍署號真法大師。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為授戒。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無疾而終。壽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許人也。
爰祖暨考。
偕賁丘園高蹈不仕。
母趙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誕生之夕。
光爛充室鄰落咸驚。
洎當七歲親黨攜之入寺。
見佛像輒嗟嘆而作禮。
歸家問父曰。
唯佛獨爾馀者如何。
父曰。
蠢動皆佛何況人矣。
楚曰。
兒愿學佛聊報二親劬勞。
其父默而許旃。
至十歲于相國寺禮智明為師。
未幾有童子聚戲而招誘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戲耶。
且雪山善財亦童子。
還如是否。
旁有聞者奇之曰。
子異日成法門偉器必矣。
受具已來習新章律部。
獨能輒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擊難酬答露牙伸爪。
時號律虎焉。
王公大人請益者日且眾矣。
晉高祖聞而欽仰。
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袈裟。
尋署大師號真法焉。
自此皇宮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發(fā)度戒。
表里冰霜更無他物。
命為新章律宗主焉。
以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無疾而終。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齡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臨壇度僧尼八千馀人。
門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構磚塔緘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記焉。
系曰。
楚師明律時號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礪素宣是歟。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觀夫是名也豈無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經(jīng)也。
論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儀是也。
天有天法光潔靜慮是也。
我佛利見據(jù)于大千。
化境斯寬法門必眾。
舉其會要不過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為路。
出其生死之鄉(xiāng)。
專一為門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資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閑三業(yè)。
三業(yè)皆凈六塵自祛。
圣賢踐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論云。
生死流轉(zhuǎn)者。
三縛縛心。
心難解脫。
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
非由惡說。
因是而窺。
禁律乃度世之檢括也。
且夫菩薩戒凈則彰離垢之名。
辟支戒完則引無師之智。
聲聞戒足時俱解脫而可期。
內(nèi)眾戒堅招感人天之不墜。
由是觀之。
戒法之時大矣哉。
自所推能從言索理。
則毗尼也。
木叉也。
因則聲教律焉。
果則別解脫焉。
直以時論三世諸佛咸同制也。
橫從界說十方凈剎悉共行之。
所以優(yōu)波離過去七佛咸以戒律囑累之。
論云。
戒如捉賊。
善擒制也。
定如縛賊。
用機械也。
慧如殺賊。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盡三菩提者。
決達清靜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無與比。
矧以此法在師而不在資。
唯聞佛制。
行內(nèi)而不通外。
無許俗傳。
故曰。
曲授秘方。
賜諸內(nèi)眾。
事有懸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嚴君設訓。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婦子嘻嘻同佛聽門矣。
一聽一制見其猛以濟寬。
一陰一陽見其開物成務。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則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則形俱持盡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隨則若何。
有威儀焉。
有細行焉。
為有順違乃生持犯。
由是繁廣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業(yè)無殊。
后則參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類。
夢氎之占徵矣。
宗輪之論作焉。
剡浮樹高分影猶歸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須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東傳梵書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漢土爭嘗。
金烏還海上之飛東方舊識。
除經(jīng)已譯問律何傳。
起后漢靈帝建寧三年。
初翻義決律。
次有比丘諸禁律至。
即曹魏法時三藏游于許洛。
睹魏土僧無律范。
于嘉平中譯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爾薩婆多律先化關中。
五分僧祇風行雨施。
迦葉遺部戒本獨來。
婆粗富羅聞名而已。
況乎僧祇部者。
法顯赍歸諸師判注云。
是根本大眾所傳。
非是百載五宗也。
今著傳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覽僧祇現(xiàn)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數(shù)疑。
一本小而末大(謂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應大集懸記也。
或曰。
此略本傳此方。
猶法華華嚴等經(jīng)鉅萬億頌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爾。
又說曇無德律譯有重單。
準僧傳止覺明口誦也。
若據(jù)律序有支法領重譯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競且無指歸。
以義交徵其辭必息。
尋律文本即知異同。
如眾學戒初題云。
尸叉罽賴尼如破伊蘭葉。
言此是覺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羅尼如破伊羅葉。
即是支法領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謂紙墨分開不定非也。
分三十為六十。
不其太相懸謬矣。
若斯二譯皂白已分。
復次元魏已前。
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納戒。
及乎行事即依諸律為隨何異乎執(zhí)左氏經(jīng)本專循公羊之傳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聰律匠。
于北臺山始手披口釋。
道覆律師隨聽抄記。
遂成義疏。
權輿既爾。
肯構繁乎。
天輪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鄴中法礪唐世懷素。
新舊兩名各擅其美。
礪乃成實有部受體雙陳。
素唯尋祖薩婆開宗獨步。
其有終南上士澄照大師。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際。
優(yōu)游果證之中。
知無不為。
繩愆糾謬。
以護持教法為己任者。
實一代之偉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為司南矣。
丁乎大歷新舊疏家互相短長。
敕集三宗律師重加定奪。
如凈為宗主判定二家。
當建中中始言楷正。
號僉定疏是也。
至今東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沒不倫。
殊涂同歸。
師資尚異。
至若成公演化靈崿敷揚。
不離三輔之間。
俱僝百工之巧。
文綱道岸自北徂南。
發(fā)正輔篇從微至著。
道流吳會實賴伊人。
凈公作評家之師。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論沒官之物。
或成圖證結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眾。
述鋒芒之義記。
出豕亥之疑文。
或??帖紛拿。
或整齊齟齬。
若匪乘時之哲。
便應逸氣之英。
不令像運之中微降年唯永。
終使壽星之下照法命唯長。
道假人揚其在茲矣。
近以提河水味轉(zhuǎn)不如前。
座像塵埋仍觀更沒。
大小乘之交惡。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違七聚。
威儀既缺生善全虧。
謂律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馬令脫轡象闕施鉤。
不習律儀難調(diào)象馬。
遂令教法日見凌夷。
短則行果微亡。
折則年齡減少。
合夫洪范中兇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敗。
子脫或翻惡歸善。
變犯成持。
或眾主之勸修。
或名師之訓導。
假王臣之外護。
必法教之中興。
如是則同五福中之一壽五考終命歟。
又曰。
嚴家無格虜。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壽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轉(zhuǎn)還丹之手。
勸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壽遠則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獲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誕生之夕。光爛充室。洎七歲。親黨攜之入寺。見佛像。輒嗟嘆作禮。歸家問父曰。唯佛獨爾。馀者如何。父曰蠢動皆佛。何況于人。楚曰。兒愿學佛。聊報二親劬勞。其父許之。至十歲。于相國寺禮智明為師有童子聚戲而招誘之。楚曰。汝何好嬉戲耶。雪山善財亦童子。還如是否。旁有聞者奇之曰。子異日成法門偉器必矣。受具已來。習新章律部。輒入毗柰耶窟穴。其擊難酬答。露牙伸爪。時號律虎。王公大人請益者日眾。晉高祖聞而欽仰。詔入內(nèi)道場。賜紫袈裟。號真法大師。自此皇宮妃主。有慕法者。從楚落發(fā)度戒。命為新章律宗主焉。以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無疾而終。 楚師明律。時號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礪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儀是也。天有天法。光潔靜慮是也。要不過戒也。定也慧也。此三為路。出其生死之鄉(xiāng)。專一為門。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資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閑三業(yè)。三業(yè)皆凈。六塵自祛。圣賢踐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從言索理則毗尼也。木叉也。因則聲教律焉。果則別解脫焉。直以時論。三世諸佛。咸同制也。橫之界說。十方凈剎。悉共行之。所以優(yōu)波離過去七佛。咸以戒律囑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