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行等

相關(guān)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法純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9—603 【介紹】: 隋僧。扶風始平人,俗姓祝。北周時出家,歷住長安陟岵、天宮二寺。廢佛時,返俗。隋初仍為僧,住大興善寺。文帝請為戒師,遂入禁中,為傳戒法。辭歸寺,遂行方等懺法,常誦經(jīng)習禪,頗有異狀。開皇十五年,復入為皇后受戒。有著述十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風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住京師陟岵天宮二寺。
備歷廢教之酷。
逮隋祖龍潛。
圖啟法運。
乃先復菩薩僧百二十人。
純其一焉。
住大興善寺。
鞭策三業(yè)。
上聞之。
請為戒師。
然固以德薄辭。
上因幸其所處行禮。
施子。
優(yōu)渥。
純嘆曰。
身命無常。
何可保愛。
檀供難消。
吾其行方等懺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凈場。
遂感燈無膏油而光??相續(xù)者七晝夜。
或聞場中。
有演說教授聲。
就視之則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傭保執(zhí)役。
雖瑣屑猥賤莫憚。
有?錫則慘然曰。
愛賊既來。
獄王潛至。
打縛不久矣。
且以經(jīng)像。
悉乞于人。
衣則糞掃而已。
其宣導用十地經(jīng)論。
金剛般若。
金光明。
諸法無行等。
二十五卷。
開皇十五年入內(nèi)宮。
授皇后戒法。
所獲施利隨盡。
仁壽三年五月十二日。
無疾卒于凈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閉室靜坐。
弟子慧進。
見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純右。
問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頻來召我。
我以著樂妨于脩習。
終不許也。
若無佛法處。
我則愿生以化迷類。
久之雙鴿集于衣桁。
注目視純。
都無懼色。
純徐謂其徒曰。
汝毋自縱。
毋自欺。
又謂我今忽覺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業(yè)歟。
遺命以身施飛走。
弟子慧昂。
率諸檀越。
鑿龕于白鹿之原。
外開門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盡。
骸骨植立自如。
因復塑飾。
以貽永久焉。
沙門彥琮。
撰序贊之辭。
以美其德。
碑文則昂之辭也。
昂幼育于純。
姿情閑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 習禪三
釋法純。
俗姓祝氏。
扶風始平人也。
初出家日在于周世。
備聞?wù)逃H奉明師。
意在定林情兼拯溺。
住帝京陟岵天宮二寺。
往來居止通慮為先。
逢于廢教退僧潛匿城市。
內(nèi)持道服外假俗衣。
皇隋之興厥初度首。
即百二十人之一也。
住大興善。
鞭勒形心有逾前稔。
文帝聞純懷素請為戒師。
自辭德薄不敢聞命。
帝勤注不已。
遂處禁中為傳戒法。
四事厚禮。
不勝其供辭還本寺。
嘆曰。
危身脆命無常不久。
終日保養(yǎng)何見牢固。
上供難銷。
遂行方等懺法。
四十五年常處凈場宗經(jīng)檢失。
除食便利馀無闕廢。
嘗于道場然燈。
遂感燈明續(xù)焰經(jīng)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
私密異之。
為滅累之嘉相也。
又油甕所止在佛堂內(nèi)。
忽然不見。
乃經(jīng)再宿還來本處。
而油滿如故。
每于夜靜聞有說法教授之聲。
異香尋隙氣沖于外。
就而視之一無所見。
識者以為幽祇所集故也。
而謙弱成治趣務(wù)造功。
不累形骸用清心海。
至于三秋霖滯民苦者多。
純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
或代人庸作。
事訖私去。
有與作價反乞貧人。
或見道俗衣服破壞塵垢。
皆密為洗補。
跪而復處。
及巾屨替藉穢污臭處。
皆縫洗鮮全。
其例甚眾。
或于靜時摙廁擔糞。
有密見者告云。
若情事欣泰愿共同作。
或為僧苦役。
破薪運水。
或王路艱岨。
躬事填治。
因而勵俗。
相助平坦。
有來?錫皆慘然不樂。
口云。
愛賊既來獄王潛至。
打縛不久矣。
故所獲財物。
并施大眾。
不造經(jīng)像。
人問其意。
云行道者所乏耳。
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門首。
皆回與僧。
而自著糞掃袈裟。
內(nèi)以布裙又無腰襻。
以繩收束如中國法。
寺僧服其行也。
或有不敢受者。
以為勝人。
所奉稍異常徒。
自敘云。
余初出家依于山侶。
晝則給供清眾。
暮則聚薪自照。
因而誦經(jīng)得二十五卷。
謂十地經(jīng)論金剛般若論金光明諸法無行等
并講習通利。
故其所宣導皆引用斯文焉。
開皇十五年。
文帝又請入內(nèi)。
為皇后受戒。
施物出宮。
隨散并盡。
故貧窶之士。
聞純之入內(nèi)也要必有賜。
并聚集街首待施而還。
仁壽三年遂覺不悆閉室靜坐。
而無痛所有。
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
弟子慧進入問。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頻來命我。
但以諸天著樂。
竟不許之。
由妨修道故也。
常愿生無佛法處教化眾生。
慎勿彰言。
死后任說。
至五月內(nèi)。
弟子為建大齋。
望崇玄福。
道俗湊集并在純前。
有雙鴿飛來入純房內(nèi)。
在衣桁上。
注目看純。
雖人觸捉都無有懼。
純云。
任之勿捉。
至暮方逝。
及其疾甚。
人有問者。
必誡以法行。
不久得自縱自欺。
又云。
我不覺忽乘白象也。
此乃妄業(yè)耳。
何由可任。
因設(shè)齋食與諸舊別。
所有衣資雜物施同行者。
任取一事用結(jié)良緣。
而神志明悟不覺馀想。
卒于凈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即仁壽三年五月十二日也。
葬于白鹿原南。
鑿龕處之。
外開門穴以施飛走。
后更往觀。
身肉皆盡。
而骸骨不亂。
弟子慧昂。
率諸檀越追慕先范。
乃圖其儀質(zhì)。
飾以丹青。
見在凈住。
沙門彥琮。
褒美厥德為敘贊云。
昂少所慈育。
親供上行。
為之碑文。
廣陳盛事。
兼以立性閑穆。
識悟清爽。
文藻橫被聞于京室。
著集十卷頗共傳之。
僧慧藏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2—605 【介紹】: 隋僧。趙郡平棘人,俗姓郝。年十一出家,登具前即通講《涅槃經(jīng)》。繼習律學,終習諸經(jīng)論,窮性體義,以華嚴為歸。北齊后主武成間,詔于太極殿講《華嚴經(jīng)》,時以為榮。北周時返俗。隋時仍為僧。文帝開皇七年,詔征入京,謁帝于內(nèi)殿,為時六大德之一。卒于長安空觀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趙國平棘郝氏子也。年十一出家。講涅槃即如法。既具戒品。而研究毗尼。久之受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等經(jīng)論。年四十欲疏華嚴。然未易筆削。于是遁居鵲山。澗飲木食。謝絕塵累。以精思其義。而仰希圣證。為決所惑。忽夜聞空中有聲云。是是。齊武成請于太極殿開闡。盛極一時。周廢教。因亦屏跡。隋初仍事薙染?;袞|川。開皇七年。詔六大德。俱赴京師謁見。于承明殿。敷揚微奧。允恊上心。禮待殊渥。詔住空觀寺。沙門智穩(wěn)僧朗法彥等。請弘金剛般若論。藏標異新理。統(tǒng)結(jié)辭義。言無浮汎。稟益之徒。皆崇敬焉。大業(yè)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疾卒。壽八十四。弟子奉遺命。陳尸林麓掩骼。修塔于終南山。沙門明則制文勒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慧藏。
姓郝氏。
趙國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聽視。
未登冠具屢講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儀圓備更業(yè)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達。
未聽智論十地華嚴般若經(jīng)論博見之舉人誰肯推。
但深窮性體義難抑伏。
皆仰謝高斷罕不師焉。
年登不惑乃潛于鵲山。
木食泉漿澄心玄奧。
研詳雖廣而以華嚴為本宗。
洞盡幽微未測邪正。
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靈感。
空中聲言是是。
既聞斯告因撰義疏。
躬自傳揚。
絓預學流普皆餐揖。
齊主武成降書邀請。
于太極殿開闡華嚴。
法侶云繁士族咸集。
時共榮之。
為大觀之盛也。
自爾專弘此部。
傳習彌布。
屬周毀經(jīng)道。
刬跡人間。
遷息煙霞保護承網(wǎng)。
隋初開法即預出家。
講散幽旨歸途開悟。
化自東川風行草偃。
行成達義德以誘仁。
冰玉方心松筠質(zhì)。
故法雨常流仁風普扇。
致使道俗慶其來蘇。
蒙心重其開獎。
開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遠遣徵請。
蒲輪既降無爽綸言。
藏乘機立教利見大人。
杖錫京輩仍即謁帝承明。
亟陳奧旨。
凡所陶誘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禮。
故二紀之內(nèi)四時不墜。
后以般若釋論群唱者。
多至于契賞皆無與尚。
時有沙門智穩(wěn)僧朗法彥。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舊習希奉新文乃請開講金剛般若論。
藏氣截云霞。
智隆時烈。
將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時年屬秋方。
思力虛廓。
但控舉綱致。
標異新理。
統(tǒng)結(jié)詞義。
言無浮汎。
故稟益之徒恐其聲止。
皆崇而敬焉。
以大業(yè)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觀寺。
春秋八十有四。
臨終誠心曠濟。
累屬露骸。
弟子奉謹遺訣。
陳尸林麓。
掩骸修塔。
樹于終南山至相寺之前峰焉。
立銘表德鐫于塔。
后沙門明則為制碑文。
見之別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唐時僧。
瀛州人,俗姓樂。
年十六出家,住相州慈潤寺。
曾事靈裕、明彥、志念等法師,博采眾長,精通禪理。
戒行清苦。
唐太宗貞觀中累征不起。
卒年九十八。
撰有《雜心玄章鈔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瀛州之樂氏。世業(yè)蠶漁。而休蚤知自拔。年十六。遇沙門巡里乞食。而感發(fā)焉。遂違親。遁投勖律師出家。時靈裕法師。有重名。方居鄴下。開導。勖命從之游。始研華嚴。至五十馀遍。卒無所入。住渤海。聽明彥法師。成實論。無幾何。而彥化去。乃受小論迦雜婆沙于志念法師。各數(shù)遍。念曰。予于小乘。歲月多矣。今而值子。可虛度乎。乃為休區(qū)別部類。著雜心玄章鈔疏等。然冥府雖開空宗。尚梗惟識之旨。取悟無方。會裕師入關(guān)。與曇遷禪師。尼論師等往來。揚摧攝論。領(lǐng)略義趣。周涉三遍。即造章疏。自爾大小諸藏。統(tǒng)緒可尋矣。然獨律部。未遑精閱。復習四分于洪律師。一坐席間。經(jīng)三十馀遍。而岡測涯涘。顧謂其徒曰。予于經(jīng)論如彼。于律如此。豈非理可虛求。事難通會乎。礪律師。見其暮年尤勤至。嘗曰。法師大德猶爾疲勞。休曰。吾憶吾始脫塵樊。遂獲陶鑄。敢斯須離邪。所居寺凡四翻穢。武德間。劉黑闥叛。休率弟子二十人。守相州及天策府。以曹公徐世績。領(lǐng)兵討誅。又能出私積。繼餫餉。??平。曹公為聞。上詔賊所發(fā)地。除相州依舊外。其馀州郡僧尼。止留三十人。貞觀九年。詔入京師。固辭。壽九十有八矣。住鄉(xiāng)里之慈潤寺。門人曇元靈范克詔其業(yè)。 元高潔慕禪悅。隱林慮山。 范居弘福寺。振名京邑。 休康健至今。上伐遼。親幸其室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慧休。姓樂氏。瀛州人也。世居海濱。以蠶漁為業(yè)。而生知離惡深惟罪報。常思出濟無緣拔足?;蚶蹏@通宵晨或忘餐。近逾信宿。雖憤氣填胸。無免斯厄。十六遇相州沙門巡里行化談三世之循擾述八苦之交侵。雅會夙懷。背世情決乃違親背俗。投勖律師而出家焉。勖導以義方禮逾天屬。又聞靈裕法師震名西壤。行解所歸?,F(xiàn)居鄴下。命休從學。休天機秀舉惟道居心。乃背負華嚴遠游京鄴。一聞裕講鎣動身心不略昏明幽求體性。而章句無昧至理未融。展轉(zhuǎn)陶埏五十馀遍研諷文理轉(zhuǎn)加昏漠。試以所解遍問諸師。皆慮涉重關(guān)返啟其致。乃悟曰。斯固上圣之至理也。豈下凡而抑度哉。且搏聽眾師。沐心法海耳。乃往渤海從明彥法師聽成實論。先出章抄品藻異同?;蹪M沖情解律法友。以彥公化世受染馀流。從志念法師受學小論。加雜婆沙各聞數(shù)遍。窮其本支曉其固執(zhí)。解既清迥行寔貞嚴。念曰。余講小乘歲序多矣。今乃值子諒不虛延。休即著雜心玄章抄疏。各區(qū)別部類條貫攸歸。文教才出初尋重敬。頻當元宰講授相續(xù)。幽致既舉慧燭天懸。故使馳名冀都擊響河渭。抱帙橫經(jīng)肩排日謁。結(jié)疑懷簽踵接登堂。皆總為書紳永開冥府。故于立破諸教。探隱洞明。雖學冠空宗。而梗情塵境。欲通惟識之旨。取悟無方。會裕師入關(guān)因便預從。遇曇遷禪師及尼論師等講揚攝論。每舉一會馀駕停輪。詞吐既新。領(lǐng)拔彌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神會幽陳廣疏聽視。自大小諸藏并統(tǒng)關(guān)鍵。惟有律部未遑精閱。昔以戒禁隨事可用緣求。案讀即了未勞師授。曾披一卷持犯茫然。方悔先議更弘神府。乃負律提瓶。從洪律師聽采四分。一經(jīng)講肆三十馀遍。日漸其致終未極言。顧諸學徒曰。余聽涉多矣。至于經(jīng)論一遍入神。今游律部逾增逾闇。豈非理可虛求事難通會乎。而敬慎三業(yè)懔課六時。纖塵或阻即申懺洗。目見大小講匠知名者多。奉法自修實罕聯(lián)類。嘗聽礪公講律。礪曰。法師大德。暮年如何猶勤律部。休曰。余憶出家之始。從虎口中來。即奉投戒法。豈以老朽而可斯須離耶。恨吾不得常聞耳。其清慎之高。率此例也。又屢經(jīng)寇蕩荒薦相仍。寺眾僧廚亟經(jīng)宿觸。故從隋末終至唐初。四度翻穢獲資凈供。致使四方嘉會。休有功焉。暨武德年內(nèi)。劉闥賊興。魏相諸州并遭殘戮。忽一日警急。官民小大棄城逃隱。休在云門聞有斯事。乃率學士二十馀人。東赴相州了無人物。便牢城自固。四遠道俗承休城內(nèi)方來歸附。當斯時也人各藏身。而休挺節(jié)存國守城引眾。可謂亂世知人者矣。其年不久。天策陳兵。遠臨賊境。軍實無委。并出當機。休既處僧端預明利害集眾告曰。官軍靜亂須有逢迎。僧食眾物義當先送。再和大眾并無從者。休懼被后罰必可乘權(quán)。獨詣軍門具陳來意。于時曹公徐世績。引勞賞悅。仍令部從隨休至寺。任付糧粒。及平殄后。曹公為奏具述休功。登即下敕入賊。諸州見有僧尼。止留三十。相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驗人。休量難準。又荒亂之后律法不行。并用銅盂身御俗服同諸流俗。休恐法滅于事。躬自經(jīng)營立樣造壞。依法施熏遂成好??。遍送受持。今大行用并是休功緝遺緒也。又僧庫火起。時當中夜。忽有人告。走往觀之。賴始發(fā)焰。救而獲免。退問告由了無知者。良以道通幽顯。屢動禎祥。貞觀九年。頻敕徵召令入京師。并固辭以疾無預榮問。至今十九年中。春秋九十有八。見住慈潤爽健如前。四眾懷蒲柳之慕猶執(zhí)卷咨謀。乃力倦而告曰。吾學功多矣。每有經(jīng)律。雖聽二三十遍文旨乃鏡。猶恨少功。欲兼異部。未遑多涉耳。今之后學則不同之。薄知文句宗致眇然。即預師范更無通觀。所以終夜長慨有耿于懷。致有窮括教源莫知由序。此法滅在人矣。今暮年開道意在成器。斯猶砥礪合其刃耳。安能爐錘其樸耶。所以引化席端直陳綱要。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挫拉形心逾衰逾篤。衣服率然趣便蓋體。襆懸壁上尺絹不居。所得外利即回講眾。補綻衣服不勞人助。見著麻鞋經(jīng)今三十馀年。雖有斷壞綴而蹈涉。暫有泥雨徒跣而行。有問其故。答云。泥軟易履。不損信施耳。又寒不加火熱不依涼。瓶水若凍裹之草束。受具已來??無他洗。入夏已去不啖菜蔬。旋繞往還執(zhí)帚先掃。存護物命寧有過之。凡斯眾行前后一揆。余以親展徽音。奉茲景行。猶恨標其大抵。事略文繁以為輕約耳。弟子曇元。高潔僧也。經(jīng)論及律并曾披導。偏重清行不妄衣食。寺雖結(jié)凈猶懷塵點。常乞食自資。今托靜林慮寶山。志道辭世。門人靈范。學通休涉慧悟少之。敕召弘福。時揚攝論。今居宗樹業(yè)。振名京邑。又休以年學高遠。今上重之。因事遼左親幸其室。敘故陳道彌會帝心。故又續(xù)其績。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李氏。臨原人。專志定學。旁聽大乘經(jīng)論。宇文廢法。南游梁。與仙城山沙門慧令同師。俄徒京邑聰師之舊堂。晝夜常坐。光景燦然。人見之驚。以為鐙燭也。其鄉(xiāng)里有柳靜者。嘗為德廣郡守。素不信。乃別請意于家。供養(yǎng)百日。且使其子四人抑稟等。夜往窺之。果見其室大明靜。由是始歸向。開皇初卒。是日謂弟子慧興曰。客至可多辨齋饌。及中而慰吊者填門矣。 永禪師南鄉(xiāng)人。梁有國日。明帝嘗供養(yǎng)之。開皇初。坐逝。眾聞音樂香氣者七日夜。方露尸傘蓋山上。未即葬。同寺全律師。輒臨其尸曰。幸留七日以待。至七日全亡。舁尸永側(cè)。而永之尸始摧變。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慧意。
姓李。
臨原人。
聽大乘經(jīng)論專習定行。
宇文廢法南投于梁。
與仙城山慧命。
同師尋討心要。
后住景空于聰師舊堂綜業(yè)常住。
不事燈燭晝夜常明。
有鄉(xiāng)人德廣郡守柳靜。
殊不信法。
乃請意于宅。
別立禪室百日行道。
靜息抑稟等四人每夜?jié)撏?div id="1g6xkcp"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59_1_13_comment'>
舉家同見禪室大明意坐卓然。
方生信向。
鄉(xiāng)邑道俗率受歸戒。
開皇初卒。
將逝謂弟子慧興曰。
今日有多客來。
可多辦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時襄陽開皇有法永禪師者。
南鄉(xiāng)人。
梁明帝常供養(yǎng)。
預知運絕。
苦辭還襄欲終。
七日七夜聞音樂異香滿寺。
因而坐終。
送傘蓋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師。
臨永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滿至期全亡。
送尸永側(cè)。
永尸颯然摧變。
時岑阇梨者。
姓楊。
臨原人。
于寺西傘蓋山南泉立誦經(jīng)堂。
常誦金光明。
感四天王來聽。
后讀藏經(jīng)皆不忘。
計誦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缽中之馀飼房內(nèi)鼠。
百馀頭皆馴擾爭來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檢。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戲呵叱僧侶。
或誦經(jīng)書歌詠逆述來事。
晝則散亂夜則禮誦禪思。
與同眾沙門智曉交顧招集禪徒。
自行化裕。
供給定學。
自知終日急喚拔禪師付囑。
上佛殿禮辭遍寺眾僧。
咸乞歡喜。
于禪居寺大齋將散。
謂岑曰。
往兜率天聽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來。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識神往遍學寺。
寺相去十里。
至汰法師床前。
明如晝。
云曉欲遠逝故來相別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門外。
別訖來入房中踞床忽然還暗。
呼弟子問云。
聞師與人語聲。
取火通照三門并閉。
方悟曉之神力出入無間。
即遣往問。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無何坐終。
其二體骨全成無縫。
又有昊純等禪師。
多有靈異。
相從坐化。
略不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僧。并州太原人,俗姓段。少以誦《涅槃經(jīng)》為業(yè),通解全部,領(lǐng)悟非一。文帝開皇中,敕為《涅槃》眾主,住長安海覺寺。仁壽初,送舍利于隋州,頗有異狀。復往遼州,亦有感應。煬帝大業(yè)中卒,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并州太原段氏子也。
誦涅槃十馀年。
后聽玄義乃領(lǐng)悟。
開皇中。
詔為涅槃眾主。
居海覺寺。
仁壽初。
詔送舍利于隋州智門寺。
四年春。
又詔送于遼州下生寺。
見瑞之祥。
如別記。
總亦由是精進加倍。
大業(yè)間卒。
壽七十。
門人行等玄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法總。
姓段氏。
并州太原人也。
少以誦涅槃為業(yè)。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未遑聽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廢。
后聽玄義便即傳講。
前后二紀領(lǐng)悟非一。
而寬厚遜仰為物歸投。
開皇中年。
敕召為涅槃眾主。
居于海覺。
聚結(jié)四方常敷至理。
無舍炎燠。
仁壽歲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門寺。
掘基三尺。
獲神龜一枚。
色黃且綠狀如彩繡。
頭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萬七千年。
腹下有王興二字。
馳步往來都無所食。
及舍利所。
由令人治道。
于隋侯。
橋側(cè)柳樹又雨甘露。
狀如雨下。
香甜濃潤眾共飲之。
總乃表聞。
帝敬謁靈祥。
恒以此龜置于御座。
與臣下觀之。
有經(jīng)年月。
帝游北苑放之清池。
雖汎泳少時。
還出繞池。
隨逐帝躬前后非一。
陪衛(wèi)咸睹共欣徵感。
及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遼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其相極多。
石函變?yōu)殄\文及童子之象。
函之北面現(xiàn)于雙樹。
下有臥佛。
又于函南現(xiàn)金剛捉杵擬山之相。
又于函東現(xiàn)二佛俱立。
并一騏驎。
又于函西現(xiàn)一菩薩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向于菩薩。
更有諸相。
略不述之。
又放大光聊亂而起。
動眩人目從冥達曉。
諸燈雖滅而光續(xù)照不異日月之明。
爾夕陰雨。
佛堂鴟吻放于黃光。
飛移東南。
三百馀步。
外人謂火。
走赴知非。
尋光所發(fā)。
乃從堂中舍利處。
出眾皆通見大發(fā)道心。
八日將下五色云蓋覆于塔上。
又感奇鳥素身烏尾赤觜口銜片云狀如華蓋亦現(xiàn)塔上。
斯瑞之感。
五萬馀人一時同見。
及墳下訖云鳥皆滅。
四月九日基上放光。
分為五道直西而去。
色如采畫。
數(shù)百里引之。
見者非一。
總躬臨此瑞。
喜發(fā)內(nèi)心。
具圖上聞。
敕封秘閣。
后因故業(yè)講誦不疲。
大業(yè)年中卒于海覺。
春秋七十矣。
門人行等。
玄會嗣續(xù)擅名。
見于別傳。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段。并州太原人。少以誦涅槃為業(yè)。既通全部。志在文言。后聽玄義。便即傳講。開皇年中。敕召為涅槃眾主。居于海覺。聚結(jié)四方。常敷至理。仁壽歲初。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門寺。掘基三尺。獲神龜一枚。色黃且綠。狀如彩繡。頭有八字云。上大王八萬七千年。腹下有王興二字。于隋侯橋側(cè)柳樹。又雨甘露。狀如雨下。香甜濃潤。眾共飲之??偰吮砺?。帝敬謁靈祥。恒以此龜置于御座。與臣下觀之。有經(jīng)年月。帝游北苑。放之清池。雖沉泳少時。還出繞池。循逐帝躬。前后非一。陪衛(wèi)咸睹。共欣徵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遼州下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極多。石函變?yōu)殄\文。及童子之像函之北面。現(xiàn)于雙樹。下有臥佛。又于函南?,F(xiàn)金剛捉杵擬山之相。又于函東。現(xiàn)二佛俱立。并一麒麟。又于函西?,F(xiàn)一菩薩。并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薩。又放大光。撩亂而起。動眩人目。從瞑達曉。諸燈雖滅。而光續(xù)照。不異日月之明。爾夕陰雨。佛堂鴟吻。放于黃光。飛移東南三百馀步。尋光所發(fā)。乃從堂中舍利處出。眾皆通見。大發(fā)道心。八日將下。五色云蓋。覆于塔上。又感奇鳥。素身烏尾赤觜。口御片云。狀如華蓋。亦現(xiàn)塔上。四月九日。基上放光。分為五道。直西而去。色如彩畫。數(shù)百里引之。見者非一??偣R此瑞。喜發(fā)內(nèi)心。具圖上聞。敕封秘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9—741 【介紹】: 唐僧。
南天竺摩賴耶國人。
屬婆羅門種姓。
相傳本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為南天竺國王所遣,入唐傳法。
玄宗開元時入長安,譯密教經(jīng)典數(shù)種,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師事之。
后至洛陽,示寂于廣福寺。
卒謚國師。
譯有《瑜珈念誦法》。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金剛智。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摩剌耶。華言光明。其國近觀音所居補陀洛伽山。故云爾。父婆羅門善五明論。建支王師事之。智甫數(shù)歲。即能日誦萬言。不廢忘。年十六出家。隨師學于中印土那爛陀寺。修多羅阿毗曇。莫不練習。洎登戒法。遍聽律部。既而詣西印土究討小乘諸部。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東游楞伽山。歷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國。開元七年。至廣州。詔迎居京師之慈恩寺。徙薦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羅灌頂法。度四眾。大智大慧不空三師。皆行弟子禮。十九年。從駕幸洛陽。會久不雨。詔結(jié)壇禱之。于是依菩薩法在所住處。用不空鉤穴地深四肘。起壇其上。繪七俱胝菩薩像。對之祀唄。期以像目開。即雨七日。炎氣益熾。天無云翳。午后目開。西北風起雨大霔。飛瓦拔樹。遠近驚駭。而壇屋穿漏。莫知其故。或傳以為龍飛去云。士庶來觀。日千萬輩。時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請。凡蕃客一切并逐。報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詔旨寧為我哉。卒不去。未幾陛辭游雁門。上大驚。下握手上殿。慰問移時。有皇女。疾久不愈。遷臥咸宜外館。閉目經(jīng)旬。浹無所語。詔智授誡。因擇宮中七歲女子二人。以緋繒蔽面臥地。上使牛仙童。書若敕者。焚之它處。智嘿有所誦。二女子忽能誦所焚敕語。不遺一字。頃之皇女亦起。坐上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而至。而皇女因謂上曰。冥數(shù)難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見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鎦氏護送。隨二女子歸。猶獲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欽仰。武貴妃造金剛壽命菩薩像。河東郡王。繪毗盧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飭也。曰庶幾其延壽。二貴。人果皆不久而終。大慧禪師一行。請譯灌頂諸部流通。十一年。詔于資圣寺置館。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土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出?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又補足舊譯隨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陽廣福寺。語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逝矣。八月既望。禮毗盧遮那佛像。繞旋七匝。還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拜所譯。從容付囑。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塔于龍門伊川之右。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后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毗達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復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拿羅灌頂?shù)缊龆扔谒谋?。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終不去。數(shù)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可半日間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jīng)論戒律秘咒馀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拿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shù)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資圣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lǐng)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謚國師之號。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神僧傳·卷第七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不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從師歷游諸國。至開元中達于廣府。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jié)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近驚駭。而結(jié)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zhì)明京師一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jīng)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可半日間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經(jīng)數(shù)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新定遂安人。
年二十二。
志祈薙落。
而未遇其師。
或謂衢之北山有善南宗者。
則趨之。
而其人曰。
吾非汝師也。
其必往天臺乎。
至剡之石城寺。
見一翁。
貌奇古。
神氣秀爽。
問朗曰。
子何之。
曰天臺求佛大法爾。
因同行數(shù)十里。
憩林樹間。
翁告之曰。
法常寂然。
尚奚庸遠適哉。
汝于鄉(xiāng)里有緣。
宜歸以闡化。
毋后也。
言畢而隱。
朗亦豁然心悟。
乃復峰啄澗飲數(shù)載。
而后居邑之慧安寺。
以白衣。
行頭陀法。
未幾秦望山無故振動。
大龜出焉。
見者咸以為異。
尋有僧??自云門來。
身脩八尺四寸。
隆鼻大目。
而光采射人。
通思益大品維摩等經(jīng)。
兼融貫諸論。
眾敬之如神。
朗愿事以為師。
??徵維摩義。
朗答殊超邁。
景龍中。
鄉(xiāng)里吳川縣尉余少興。
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shù)家為檀越。
輪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其頂出。
旁燭山川盈數(shù)十里。
由是??公反以師禮視朗。
而朗升座為說法。
變化莫測。
道俗欣慶。
嘆曰。
昔者山動龜出。
其祥非為??公明矣。
自是四方學者云萃。
開元四年。
州牧李思絢。
卜于龍山之陽。
建伽藍以延之。
大設(shè)戒壇。
廣邀律德。
若光州岸公會稽超公咸在。
授朗具足戒。
而道益尊矣。
七年刺史韋利器服膺向化。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恭迎至治所。
朗每升座。
有熊隨眾聚敬。
伏于前若聽伏。
十三年。
九月二十一日。
會門人告逝。
且曰。
吾當三生此地。
今才一生爾。
言訖。
如入禪定。
壽六十四。
稟遺命苶維建塔。
大歷十二年。
其嗣法弟子開元寺道欽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立碑。
新定太守蕭定撰文。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朗。
新定遂安人也。
年二十有二。
于衢州北山遇南宗頓教之首將請為師。
乃逆相謂曰。
汝久積凈業(yè)吾非汝師。
可往天臺當逢哲匠。
至剡溪石城寺見一禪翁。
莫知其來。
鶴發(fā)冰膚目如流電。
聲含鐘律神合太虛。
乃問朗曰。
子將何之。
答曰。
欲往天臺求佛大法。
因同行十數(shù)里憩林樹下。
而指訓之曰。
法常寂然彼亦如也。
何必隨遠。
當化有緣宜歸本生度無量眾。
言畢求之無方。
豁然本心悟佛知見。
林棲谷飲凡經(jīng)數(shù)載。
乃卻歸故邑慧安寺。
凈名白衣服非法服純陀工巧心如佛心。
驪珠尚潛師子未吼。
弱喪之終涉川迷津。
一日秦望山林嶺振動俄有大龜呈質(zhì)。
咸相謂言。
此何祥也。
尋有禪僧曰??。
自會稽云門而來。
身長八尺四寸。
高鼻大目睛光射人。
明大品思益維摩等經(jīng)。
兼博通諸論。
眾曰。
神僧也。
大龜應乎此也。
朗秘菩薩行請之為師。
??徵維摩經(jīng)義。
答曰。
如日照螢火海沃牛跡耳。
??公深器之。
曰真凈名也。
景龍中鄉(xiāng)人吳川縣尉余少興宗黨新昌縣令余仁等十數(shù)家。
咸共宗事遞請降臨。
一夕忽睹神光從項而出。
旁燭山川盈十數(shù)里。
含情之類罔不歸依。
??公加師資之禮。
由茲反拜請朗登座。
乃先示法身遍同群有。
次明遍化一切皆如。
道俗欣然而各嘆曰。
昔山之震動龜之敩祥。
非??公之應明矣。
至是四方學禪觀者臻萃開元四年本州牧李思絢。
于龍山之陽建伽藍。
延以居之。
方大設(shè)戒壇廣邀律德。
有光州岸公會稽超公而為上首。
既而發(fā)希有心受具足戒。
珠圓月滿內(nèi)外俱明。
遍臨壇為戒師。
旋請益。
為學士。
眾情加重。
道在益尊。
七年刺史韋利器深心歸向。
八年歙州長史許思。
恭請往治所。
朗升法座。
無何熊伏于前。
聞鐘而來。
眾散而去。
時皆驚懼虞其搏攫。
原其有聽法之心耳。
其馴猛獸也若此。
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告門人曰。
吾將去矣。
吾三生此州今一生矣。
言訖儼然而寂。
春秋六十四。
稟遺命茶毗建塔。
學者既多。
穎脫則開元寺道飲慧祐道禪。
龍興寺??海。
寧國寺進玉。
越州寶林寺有沛遠整。
杭州竹林寺一行等。
并傳朗之法。
相繼若瓜瓞然。
至大歷十二年。
新定太守蕭定述碑。
司馬劉長卿書。
刺史李揆篆額。
所謂俱是名公盛誇全美有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夏。代宗大歷進士,德宗貞元中官虞部員外郎,后遷禮部郎中,出為汴州觀察使,辭疾歸舊業(yè),隱居義興。好道術(shù),工畫山水樹石,亦工樂府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久居長安(今陜西西安)。登進士第,代宗大歷初任合肥令。德宗貞元中歷汴州觀察推官、檢校虞部郎中。去官為道士,隱常州義興山中,一云隱湖州武康山中,煉藥求仙。貞元十年(794)尚在,卒于憲宗元和九年(814)前。事跡散見武元衡《劉商郎中集序》、《元和姓纂》卷五、《新唐書·藝文志四》、《歷代名畫記》卷一〇、《唐詩紀事》卷三二。商工詩,長于歌行,其《胡笳十八拍》最著名。武元衡稱其詩“皆思入窅冥,勢含飛動,滋液瓊瑰之朗潤,浚發(fā)綺繡之濃華,觸境成文,隨文變象,是謂折繁音于孤韻,貫清濟于洪流者也。”(《集序》)《全唐詩》存詩2卷又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句。
唐詩匯評
劉商,生年年不詳,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登進士第。大歷元年,官合肥令。后歷汴州觀察判官、檢校虞部郎中。辭官返揚州。晚夕好神仙,隱于義興張公洞,約貞元末、元和初卒。商性好山水,妙極丹青,初師吳郡張璪,后自成一家。工詩,尤擅樂府,早年所著《胡笳十八拍》,傳誦甚廣。有《劉商詩集》十卷,已佚。《全唐詩》編詩二卷。

作品評論

武元衡《劉商郎中集序》
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勢含飛動,滋液瓊鑲之朗潤,浚發(fā)綺繡之濃華。
觸境成文,隨文變象,是謂折繁音于孤韻,貫清濟于洪流者也。
唐才子傳
卷四:樂府歌詩,高雅殊絕。擬蔡琰《胡笳曲》,膾炙當時。
三唐詩品
七言源出李巨山,雖泛散音多,而宮商中鐸,固當出短李一頭?!逗张摹芬馔泄?,詞來切今,幽魄之音,端然易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6—1211 【介紹】: 宋僧。廣安人,俗姓王,字破庵。嗣華藏,歷住臥龍、薦福、靈巖、穹窿、資福等寺,后為廣壽慧云寺開山住持。六坐道場,皆王公巨卿所請,時甚榮之。
全宋詩
釋祖先(一一三六~一二一一),號破庵,廣安新明(今四川廣安)人。
俗姓王。
幼喪父母,從羅漢院僧德祥出家。
出峽依澧州德山涓禪師落發(fā)。
遍參諸方,歷謁溈山行、虎丘瞎堂遠、凈慈月堂昌、雙林水庵、烏巨密庵等禪師。
后歸蜀,歷住果之清居、梓之望川、夔門臥龍山咸平等寺。
又出峽,歷住常州薦福、真州靈巖、平江秀峰、臨安廣壽慧云、平江穹窿山福臻、湖州鳳山資福等寺。
寧宗嘉定四年卒,年七十六。
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
有《破庵祖先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所附宗性撰《行狀》。
 祖先詩,以輯自《語錄》及他著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偈贊合為一卷。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弘臨濟之宗。遂腰包參謁。密庵知是大器深加錐拶。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后密庵住靈隱。命師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時奈何。師曰。用捉作什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有講楞嚴座主。求示。師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時有石田法薰參師。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師頷之。后出世為嗣法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祖先,字破庵,廣安王氏子也。幼歲出家,力參祖道,夜不安寢,一衲隨身。聞密庵大宏臨濟之宗,遂往參謁,密庵深加勘發(fā)。一日,密庵上堂示眾,忽有省。后密庵住靈隱,命之分座,偶有道者問曰:“猢猻捉不住奈何?”先曰:“用捉作甚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有講《楞嚴》座主求示,先說偈曰:“見猶離見非真見,還盡八還無可還。木落秋空山骨露,不知誰識老瞿曇?!睍r有石田法薰往參,先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詰之,薰對曰:焦磚打破連底凍,赤眼撞著火柴頭。先頷之,后付以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浙江永嘉人,字唐卿。
早年以文學著,客居會稽,鎮(zhèn)將多次薦舉,無意仕進。
遷居吳中,與高啟、張羽、王行等稱“十才子”,因家近北郭,又號“北郭十友”。
為張士誠延為幕客。
士誠敗,與楊基、徐賁同徙濠梁。
洪武二年放還,授新鄭縣丞。
明詩紀事·甲簽·卷八
堯臣字唐卿,永嘉人。為張士誠客。明初謫徙濠梁,旋放還,授新鄭丞。有《菜薖集》。 田按:唐卿與楊基、張羽、徐賁、王行、王彝、宋克、呂敏、陳則,釋道衍為高季迪「北郭十友」。季迪《答馀新鄭詩云》:「日高破灶煙未起,閉戶不絕哦詩聲?!褂衷疲骸疙汈С鼍奈覄?,上有秀句如瑰瓊。」亦豪于吟事者,惜集不傳。僅見題秀野軒一詩而已。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