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曇摩密多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王氏。
太原祈人也。
晉驃騎沈之后。
寓居譙郡。
少棄家依石澗寺得度。
誦法華首楞嚴(yán)經(jīng)。
常謂非禪不智。
于是專志禪那。
曇摩密多。
道化京邑。
往謁之。
乃拂袖過江。
止靈曜寺。
精勤咨受。
曲盡深奧。
王敬則入房訪審。
正見坐禪。
因彈指而出曰。
圣道人。
即奉米千石。
又為文慧文宣所敬。
永明八年沒。
壽七十五。
時(shí)有沙門僧謙超志法達(dá)慧勝。
并精禪觀。
有異跡。
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
釋僧審。
姓王。
太原祁人。
晉騎驃沈之后也。
祖世寓居譙郡。
審少出家。
止壽春石澗寺。
誦法華首楞嚴(yán)。
常謂非禪不智。
于是專志禪那。
曇摩蜜多道王京邑。
乃拂衣過江止于靈曜寺。
精勤咨受曲盡深奧。
時(shí)群劫入山。
審端坐不動。
賊乃脫衣以施之。
又說法訓(xùn)勖。
劫賊慚愧流汗作禮而去。
靈鷲寺慧高從之受禪業(yè)。
乃請審還寺。
別立禪房。
清河張振后又請居棲玄寺。
文惠文宣并加敬事。
傅琰蕭赤斧皆咨戒訓(xùn)。
王敬則入房覓審。
正見入禪。
因彈指而出。
曰圣道人。
即奉米千斛請受三歸。
永明八年卒。
春秋七十有五。
有僧謙超志法達(dá)慧勝并業(yè)禪。
亦各有異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0 【介紹】: 北魏代人,鮮卑族。
武力過人。
太武帝時(shí)累戰(zhàn)功以寧遠(yuǎn)將軍拜洛州刺史。
孝文帝太和元年遷侍中、都曹尚書,后遷司空、進(jìn)爵河?xùn)|王。
方正好直言,馮太后生殺不公允,亦言至懇切,未曾阿諛。
留守京師時(shí),平沙門法秀謀反。
卒謚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太原晉陽人,字平誠。
王睿弟。
孝文帝承明初為中散,告沙門法秀反,有功,遷冠軍將軍,賜爵永寧侯。
后轉(zhuǎn)陜州刺史,坐事免。
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清河?xùn)|武城人。
崔道固兄崔目連子。
坐兄崔僧祐與沙門法秀謀叛,徙薄骨律鎮(zhèn)。
孝文帝太和初還。
有文學(xué),善談佛經(jīng)。
孝文帝敕以白衣賜褠幘。
遷都洛陽之后,任青州中正。
尋出為征東大將軍。
卒年七十余。
全后魏文·卷二十三
僧淵,道固兄子。歸國后徙于薄骨律鎮(zhèn),太和中還。為尚書儀曹郎。后領(lǐng)青州中正,尋出為廣陵王羽征東咨議參軍,加顯武將軍。除龍?bào)J將軍、南青州刺史。
平季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4 【介紹】: 北魏燕國薊人,字稚穆,一作幼穆。
父與法秀謀反伏誅,季坐腐刑,入宮為小黃門。
胡太后反政,累官中給事中,出為新興太守。
孝明帝死,與爾朱榮等議立孝莊帝。
除肆州刺史、撫軍將軍、中侍中,官終右光祿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9—707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羅僧訶。十三歲應(yīng)嗣王位,讓位于兄,出家,師事達(dá)摩掬多,授總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時(shí)負(fù)經(jīng)來華。玄宗時(shí)尊為教主。開元五年,奉詔于菩提院翻譯。譯有《虛空藏求聞持法》、《大毗盧遮那經(jīng)》、《蘇婆呼童子經(jīng)》、《蘇悉地揭羅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凈師子。又言善無畏。蓋義翻也。一名輸波迦羅。華言無畏。亦義翻也。其先以國難。自中天竺分王烏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異藝。夙禪位焉。已而兄弟鬩墻。統(tǒng)戎平定。宜行軍法。義不忍誅。乃??淚白母。以位讓兄入道。母哀而許之。且密以傳國寶珠。為分器去。師事中天竺國那爛陀寺達(dá)磨掬多。為本師。仍舍寶珠。瑩之像額。一日侍次。有僧持缽至。而油餌尚溫。粟飯猶暖。曰方從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復(fù)言。因盡得其總持瑜伽三密教法。辭而游歷。摧破外道九十宗。 聞母氏以見憶喪明。附信問安。朗然如故。未幾。還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緣。行矣毋滯。登雪山體殊不安。忽掬多飛空至。謂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相。寧有病耶。東近唐境。有神人現(xiàn)形辭曰。此寔文殊師利所護(hù)神州赤縣地也。非弟子所能攝。開元四年。丙辰奉梵夾屆長安。詔居興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夢與相見。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謁。與夢所見。無小異。五年詔翻譯。菩提寺沙門悉達(dá)度語。無著筆受。出虛空藏求聞持法經(jīng)一卷。十二年隨駕入洛。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七卷。蘇婆呼童子經(jīng)三卷。蘇悉地揭羅經(jīng)三卷。沙門寶月度語。一行筆受。蓋得之京師華嚴(yán)寺。者昔有沙門無行西游。學(xué)畢言歸。卒于北印。獲梵夾悉留華嚴(yán)云。至是始選取而譯之。畏尤開定業(yè)。而稟承者日至。平居神異莫測。嘗手出成模鑄銅塔。作火之日?;驊制渫ビ钿邪V聻?zāi)變。畏曰無苦。當(dāng)自知。塔成而雪凍冱。及爐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禱雨。曰民病且死。雖風(fēng)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壇。持小刀攪?yán)徶兴?。誦祝數(shù)百言。有物如龍。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fù)潛缽底。畏且攪且祝。頃之白氣自缽起。徑上數(shù)尺。稍稍遠(yuǎn)引。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馳去。顧見白氣旋轉(zhuǎn)。自講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風(fēng)震電。而隨驟。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盡沾濕矣。二十年乞西還。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壽九十九。臘八十。贈鴻臚卿遣鴻臚承李現(xiàn)。具威儀賓律師護(hù)喪。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善無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羅僧訶。
華言凈師子。
義翻為善無畏。
一云輸波迦羅。
此名無畏。
亦義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國難分王烏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藝故歷試焉。
十歲統(tǒng)戎。
十三嗣位。
得軍民之情。
昆弟嫉能稱兵構(gòu)亂。
鬩墻斯甚。
薄伐臨戎。
流矢及身掉輪傷頂。
天倫既敗軍法宜誅。
大義滅親忍而曲赦。
乃抆淚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親征恩已斷矣。
今欲讓國全其義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許之。
密與傳國寶珠。
猶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濱。
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
聚沙為塔。
僅一萬所。
黑蛇傷指。
而無退息。
復(fù)寄身商船往游諸國。
密修禪誦口放白光。
無風(fēng)三日舟行萬里。
屬商人遇盜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侶默諷真言。
七俱胝尊全現(xiàn)身相。
群盜果為他寇所殲。
寇乃露罪歸依指蹤夷險(xiǎn)。
尋越窮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問舍位之由。
稱嘆不足。
是日攜手同歸。
慈云布陰一境丕變。
畏風(fēng)儀爽俊聰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該三學(xué)。
總持禪觀妙達(dá)其源。
藝術(shù)伎能悉聞精練。
初詣那爛陀寺。
此云施無厭也。
像法之泉源眾圣之會府。
畏乃舍傳國寶珠瑩于大像之額。
晝?nèi)缭缕且谷絷剌喲伞?div id="uiskcw2" class='inline' id='people_13956_2_59_comment'>
寺有達(dá)摩掬多者。
掌定門之秘鑰。
佩如來之密印。
顏如四十許。
其實(shí)八百歲也。
玄奘三藏昔曾見之。
畏投身接足。
奉為本師。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現(xiàn)其缽中見油餌尚溫粟飯猶暖。
愕而嘆曰。
東國去此十萬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學(xué)焉。
后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也。
龍神圍繞森在目前。
其諸印契一時(shí)頓受。
即日灌頂為人天師。
稱曰三藏。
夫三藏之義者。
則內(nèi)為戒定慧。
外為經(jīng)律論。
以陀羅尼總攝之也。
陀羅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輪。
解脫吉祥之海。
三世諸佛生于此門。
慧照所傳一燈而已。
根殊性異燈亦無邊。
由是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
菩薩以綱總攝于諸定。
頓升階位鄰于大覺。
此其旨也。
于時(shí)畏周行大荒遍禮圣跡。
不憚艱險(xiǎn)。
凡所履處皆三返焉。
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
受觀音摩頂。
嘗結(jié)夏于靈鷲。
有猛獸前導(dǎo)。
深入山穴。
穴明如晝見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時(shí)中印度大旱。
請畏求雨。
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zhí)軍持注水于地。
時(shí)眾欣感得未曾有。
復(fù)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經(jīng)。
镕中金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謂為已歿。
旦夕泣淚而喪其明。
洎附信問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滅后外道崢嶸。
九十六宗各專其見。
畏皆隨所執(zhí)破滯析疑。
解邪縛于心門。
舍迷津于覺路。
法云大小而均澤。
定水方圓而任器。
仆異學(xué)之旗鼓。
建心王之勝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與震旦有緣。
今可行矣。
畏乃頂辭而去。
至迦濕彌羅國。
薄暮次河。
而無橋梁。
畏浮空以濟(jì)。
一日受請于長者家。
俄有羅漢。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薩。
乃讓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復(fù)至烏萇國。
有白鼠馴繞日獻(xiàn)金錢。
講毗盧于突厥之庭。
安禪定于可敦之樹。
法為金字列在空中。
時(shí)突厥宮人以手按乳。
乳為三道飛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舉刃三斫而肢體無傷。
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
汝久離相寧有病耶。
言訖沖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與商旅同次。
胡人貪貨率眾合圍。
畏密運(yùn)心印而蕃豪請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東非弟子界也。
文殊師利實(shí)護(hù)神州。
禮足而滅。
此亦猶迦毗羅神送連眉也。
畏以駝負(fù)經(jīng)至西州涉于河。
龍陷駝足沒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龍宮宣揚(yáng)法化。
開悟甚眾。
及牽駝出岸。
經(jīng)無沾濕焉。
初畏途過北印度境。
而聲譽(yù)已達(dá)中國。
睿宗乃詔若那及將軍史獻(xiàn)。
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
開元初。
玄宗夢與真僧相見。
姿狀非常。
躬御丹青寫之殿壁。
及畏至此與夢合符。
帝悅有緣。
飾內(nèi)道場尊為教主。
自寧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賓大士于天宮。
接梵筵于帝座。
禮國師以廣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來之乘。
巍巍法門于斯為盛。
時(shí)有術(shù)士。
握鬼神之契。
參變化之功。
承詔御前角其神異。
畏恬然不動。
而術(shù)者手足無所施矣。
開元四年丙辰。
赍梵夾始屆長安。
敕于興福寺南院安置。
續(xù)宣住西明寺。
問勞重疊錫貺異常。
至五年丁巳。
奉詔于菩提院翻譯。
畏奏請名僧同參華梵。
開題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
沙門悉達(dá)譯語。
無著筆受綴文。
繕寫進(jìn)內(nèi)。
帝深加賞嘆。
有敕畏所將到梵本并令進(jìn)上。
昔有沙門無行西游天竺。
學(xué)畢言歸。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獲夾葉悉在京都華嚴(yán)寺中。
畏與一行禪師。
于彼選得數(shù)本。
并總持妙門。
先所未譯。
十二年隨駕入洛。
復(fù)奉詔于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jīng)。
其經(jīng)具足梵文有十萬頌。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七卷。
沙門寶月譯語。
一行筆受刪綴辭理。
文質(zhì)相半。
妙諧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緣。
利益要門斯文為最。
又出蘇婆呼童子經(jīng)三卷。
蘇悉地揭羅經(jīng)三卷。
二經(jīng)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羅者。
不合輒讀誦。
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
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
即金剛頂梵本經(jīng)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
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
時(shí)開禪觀獎(jiǎng)勸初學(xué)。
奉儀形者蓮華敷于眼界。
稟言說者甘露潤于心田。
超然覺明日有人矣。
法侶請謁。
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行門人之禮焉。
一行禪師者。
帝王宗重時(shí)賢所歸。
定慧之馀陰陽之妙。
有所未決亦咨稟而后行。
畏嘗于本院鑄銅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眾以銷治至廣庭除深隘。
慮風(fēng)至火盛災(zāi)延寶坊。
畏笑曰。
無苦自當(dāng)知也。
鼓鑄之日。
果大雪蔽空。
霧塔出壚瑞花飄席。
眾皆稱嘆焉。
又屬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數(shù)當(dāng)然也。
若苦召龍致雨。
必暴適足所損。
不可為也。
帝強(qiáng)之曰。
人苦暑病矣。
雖風(fēng)雷亦足快意。
辭不獲已。
有司為陳請雨具。
幡幢螺鈸備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缽水以小刀攪之。
梵言數(shù)百。
咒之須臾有物如龍。
其大如指。
赤色矯首瞰水面復(fù)潛于缽底。
畏且攪且咒。
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
徑上數(shù)尺。
稍稍引去。
畏謂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馳去。
回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風(fēng)震電。
力士才及天津橋。
風(fēng)雨隨馬而驟。
街中大樹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盡沾濕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謝。
又邙山有巨蛇畏見之嘆曰。
欲決潴洛陽城耶以天竺語咒數(shù)百聲。
不日蛇死。
乃安祿山陷洛陽之兆也。
一說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師房。
示為粗相。
宣頗嫌鄙之。
至中夜宣捫虱投于地。
畏連呼律師撲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薩。
詰旦攝衣作禮焉。
若觀此說。
宣滅至開元中僅五十載矣。
如畏出沒無常非人之所測也。
二十年求還西域。
優(yōu)詔不許。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脅累足奄然而化。
享齡九十九。
僧臘八十。
法侶凄涼皇心震悼。
贈鴻臚卿。
遣鴻臚丞李現(xiàn)具威儀。
賓律師護(hù)喪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壞。
會葬之日涕泗傾都。
山川變色。
僧俗弟子寶畏禪師明畏禪師滎陽鄭氏瑯邪王氏痛其安仰如喪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風(fēng)再振。
二禪師刻偈。
諸信士營龕。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戀。
今觀畏之遺形漸加縮小。
黑皮隱隱骨其露焉。
累朝旱澇皆就祈請。
徵驗(yàn)隨生且多檀施。
錦繡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龕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爭施彈帕凈巾澡豆以資浴事。
上禳禱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稱心愿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無畏三藏。本天竺人。讓國出家。道德名稱為天竺之冠。所至講法必有異相。初自天竺至。所司引謁于玄宗。玄宗見而敬信焉。因謂三藏曰。師不遠(yuǎn)而來故倦矣。欲于何方休息耶。三藏進(jìn)曰。臣在天竺時(shí)。嘗聞大唐西明寺宣律師持律第一。愿往依止焉。玄宗可之。宣律禁戒堅(jiān)苦焚修精潔。三藏飲酒食肉言行粗易。往往乘醉喧競穢污茵席。宣律頗不能甘之。忽中夜宣律捫虱將投于地。三藏半醉連聲呼曰。律師律師撲死佛子耶。宣律方知其為異人也。整衣作禮而師事焉。在洛時(shí)有巨蛇高丈馀長且百尺。其狀甚異。蟠繞出于山下。洛民咸見之。畏語曰。此蛇欲決水潴洛城。即說佛書義。其蛇至夕則駕風(fēng)露來。若傾聽狀。畏責(zé)之曰。爾蛇也。當(dāng)居深山中用安其所。何為將欲肆毒于世耶。速去無患生人。其蛇聞之若有慚色。遂俯于地頃而死焉。其后安祿山據(jù)洛陽盡毀宗廟。果符其言。開元十年七月旱。帝遣使詔無畏請雨。畏持滿缽水以小刀攪之。誦咒數(shù)番。即有物如蚪龍從缽中矯首水面。畏咒遣之。白氣自缽騰涌。語詔使曰。速歸雨即至矣。詔使馳出。頃刻風(fēng)雷震電。詔使趨入奏。御衣巾已透濕。霖雨彌日而息。又嘗淫雨逾時(shí)。詔畏止之。畏捏泥媼五軀向之作梵語叱罵者。即刻而霽。嘗過龍河以一橐駝負(fù)經(jīng)沒水。畏懼失經(jīng)遽隨之入水。于是龍王邀之入宮講法。為留三宿而出。所載梵夾不濕一字。其神異多類此。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圓(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屬廣西)人。住潭州石霜,稱楚圓慈明禪師。為南岳下十世,汾陽昭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仁宗寶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yè)。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隱靜寺得度。嗣汾陽昭禪師。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稱慈明禪師。其徒編有《慈明和尚五會語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一
慈明禪師。
出全州清湘李氏。
諱楚圓。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賢行。
使之游方。
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所呵。
以為少叢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間。
與守芝谷泉俱結(jié)伴。
入洛中。
聞汾陽昭禪師。
道望為天下第一。
決志親依。
時(shí)朝廷方問罪河?xùn)|。
潞澤皆屯重兵。
多勸其無行。
公不顧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類廝養(yǎng)。
竄名火隊(duì)中。
露眠草宿。
至龍州。
遂造汾陽。
昭公壯之。
經(jīng)二年。
未許入室。
公詣?wù)选?div id="22meogi"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87_2_37_comment'>
昭揣其志。
必罵詬。
使令者或毀詆諸方。
及有所訓(xùn)。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
昭公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公擬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臨濟(jì)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禪師。
嵩謂公曰。
楊大年內(nèi)翰。
知見高。
入道穩(wěn)實(shí)。
子不可不見。
公乃往見大年。
大年問曰。
對面不相識。
千里卻同風(fēng)。
公曰。
近奉山門請。
大年曰。
真?zhèn)€脫空。
公曰。
前月離唐明。
大年曰。
適來悔相問。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復(fù)喝。
公以手劃一劃。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龍象。
公曰。
是何言歟。
大年顧令別點(diǎn)茶曰。
元來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問。
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內(nèi)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這里是什么處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過。
大年大笑。
又問。
記得唐明悟時(shí)因緣否。
公曰。
唐明聞。
僧問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
大年曰。
只如此語意如何。
公曰。
水上掛燈毬。
大年曰。
與么則辜負(fù)古人去。
公曰。
內(nèi)翰疑則別參。
大年曰。
三腳蝦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跳。
大年乃又笑。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因聞前言往行。
恨見之晚。
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師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謁奈何。
大年默然。
歸語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聞道風(fēng)遠(yuǎn)至。
有愿見之心。
政以法不得。
與侍從過從。
公黎明謁李公。
李公閱謁。
使童子問。
道得即與上座相見。
公曰。
今日特來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當(dāng)?shù)婪N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節(jié)。
馀日定難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與么則與上座相見去也。
公曰。
腳頭腳底。
李公乃出坐定。
問曰。
我聞西河。
有金毛師子。
是否。
公曰。
什么處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鳴。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辭去。
問臨行一句。
公曰。
好將息。
李公曰。
何異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專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諾諾。
自是往來?xiàng)罾钪T。
以法為友。
久之辭還河?xùn)|。
大年曰。
有一語。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見夜行人。
大年曰。
卻不相當(dāng)。
公曰。
更深猶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開寶寺前金剛。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臨行。
豈無為人句。
公曰。
重疊關(guān)山路。
大年曰。
與么則隨上座去也。
公作噓聲。
大年曰。
真師子兒。
公還唐明。
李公遣兩僧訊公。
公于書尾??雙足。
寫來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公以母老南歸。
至筠州。
首眾僧于洞山。
時(shí)聰禪師居焉。
先是汾陽謂公曰。
我遍參云門尊宿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公出世說法。
守虛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對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詬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禪師。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shí)。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公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諲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公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諲杖而出顧見。
頑然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顧相矍鑠。
公地坐脫只履。
而視之。
諲老忘所問。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嘆曰。
汾州乃有此兒耶。
公自是名增重叢林。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
雅為士大夫所信敬。
諲見延稱。
公知見可興臨濟(jì)。
會道吾席虛。
延白郡請以公主之。
法令整肅。
亡軀為法者集焉。
示眾曰。
先寶應(yīng)曰。
第一句薦得。
堪與祖佛為師。
第二句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
第三句薦得。
自救不了。
道吾則不然。
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薦得。
無繩自縛。
第三句薦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無光。
汝輩向什處出氣。
良久曰。
道吾為汝出氣。
乃噓一聲。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參。
拄杖橫也。
挑掛乾坤大地。
缽盂覆也。
蓋卻恒沙世界。
且問。
汝輩向何處。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盧州吃粥吃飯。
若也不知。
長連床上吃粥吃飯。
后住石霜。
當(dāng)解夏謂眾曰。
昨日作嬰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難踏古皇道。
手鑠黃河乾。
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
人命久難保。
天堂并地獄。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松。
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
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xué)人。
但問虛空討。
死脫夏天衫。
生著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
特地生煩惱。
喝一喝。
時(shí)真點(diǎn)胸者。
為善作者折難。
自金鑾還。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壞叢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脫故耳。
公曰。
汝以何為佛法要切。
真曰。
無云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公詬曰。
面皺齒豁。
猶作此見解。
真不敢仰視曰。
愿為決之。
公曰。
汝問我答。
真理前語而問之。
公曰。
無云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嚴(yán)。
以大法授南禪師。
語在南傳。
僧問。
臨濟(jì)兩堂首座。
一日相見。
同時(shí)喝。
臨濟(jì)聞之升座曰。
大眾要會臨濟(jì)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禪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機(jī)箭柱鋒。
瞥然賓主當(dāng)時(shí)分。
宗師憫物明緇素。
北地黃河徹底渾。
又問。
趙州勘婆子。
師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趙州勘破婆子。
葉落便合知秋。
天下幾多禪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shí)行。
要會個(gè)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賓是主。
還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興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公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shí)。
既得涼風(fēng)便。
休將櫓棹施。
道過瑯琊。
覺禪師出迎。
大喜曰。
有眾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臨之。
天賜我也。
公為逗留。
夜語及并汾舊游。
覺曰。
近有一老衲至。
問其離何所。
曰楊州。
問船來陸來。
曰船來。
問船在何處。
曰岸下。
問。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長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舉道者。
頃在汾州時(shí)尚少。
舉陸沉眾中。
不及識之。
公笑曰。
舉見處才能自了。
而汝墮負(fù)。
何以為人。
覺屏息汗下。
公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闊。
四方放去休攔遏。
一切無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頭撥。
小牛兒。
順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脫。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頭無少老。
一時(shí)牽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東西倒。
覺默得其游戲三昧。
至京師。
與李公會月馀。
而李公果歿。
臨終??一圓相。
又作偈獻(xiàn)公。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李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公臨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來無掛礙。
隨處任方圓。
李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公曰。
無佛處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之化。
與圓問答。
加嘆久之。
公哭之慟。
臨壙而別之。
有詔賜官舟。
南歸中途。
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fēng)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公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遂以明年至興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辭眾。
跏趺而逝。
閱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所不能測。
室中宴坐。
橫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來參扣者下語。
無有契其機(jī)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兒([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識得。
不離四威儀中。
有首座者。
見之謂曰。
和尚今日放參。
慈明聞而笑之云。
贊曰。
有際天之云濤。
乃可容吞舟之魚。
有九萬里之風(fēng)。
乃可負(fù)乖天之翼。
三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
豈尋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觀慈明。
以英偉絕人之姿。
行不纏凡圣之事。
談笑而起臨濟(jì)于將仆。
叱咤而死黃龍之偷心。
視其施為。
不見轍跡。
未三世而死為繩墨。
諺曰。
字經(jīng)三寫烏焉成馬。
此言雖小。
可以喻大。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石霜楚圓禪師。
號慈明。
汾陽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賢行。
使游方。
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呵。
以為少叢林。
師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間。
聞汾陽道望。
遂與大愚谷泉瑯琊造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詬。
或毀詆。
諸方所訓(xùn)。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師擬伸救。
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
乃知臨濟(jì)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會楊大年。
因大年。
復(fù)會李都尉。
二公恨見之晚。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以為法友。
久之辭還河?xùn)|。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訊師。
師于書尾。
畫雙足寫來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師以母老。
南歸至筠州。
首眾于洞山。
時(shí)聰禪師居焉。
先是。
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云門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師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師出世。
守虛南原致師。
師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師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投金于地。
罵曰。
汝少行腳。
負(fù)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濟(jì)我。
反置我地獄耶。
師色不怍。
徐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shí)。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鼎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師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
顧見頎然。
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師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顧相矍鑠。
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
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行。
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嘆曰。
汾陽乃有此兒耶。
師自是名重叢林。
適道吾虛席。
郡移書。
欲得大禪伯領(lǐng)之。
鼎以師應(yīng)召。
法令嚴(yán)整。
亡身為法者集焉。
師之大機(jī)大用。
不可思議。
傳者謂。
師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不能測。
可為知言矣。
水庵。
謂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結(jié)伴參汾陽。
河?xùn)|苦寒。
眾人憚之。
惟慈明曉夕不憚。
夜坐欲睡。
則引錐自刺。
嘆曰。
古人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寢。
我何人哉。
乃縱荒逸。
生無益于時(shí)。
死無聞于后。
是自棄也。
及辭歸。
汾陽嘆曰。
楚圓今去。
吾道東矣。
次住福嚴(yán)。
又移興化。
嘗室中插劍一口。
以草鞋一對。
水一盆。
置在劍邊。
擬議者。
師曰。
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無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語。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而黃龍南楊岐會二人。
最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師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師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shí)。
既得涼風(fēng)便。
休將櫓棹施。
至京與李公會。
月馀而李公歿。
臨終畫一圓相。
又作偈獻(xiàn)師。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師曰。
本來無質(zhì)礙。
隨處任方圓。
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化與師問答。
嘉嘆久之。
師哭之慟。
臨壙而別。
有旨賜官舟南還。
中途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fēng)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師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達(dá)人出世。
以開物成務(wù)。
為心非自衒也。
方師之受南原也。
戢天際想于眉睫間。
聊試吾道動靜何如。
觀其初不赴。
后自請行。
進(jìn)退躊躇。
意可知矣。
覺范云。
慈明道。
起臨濟(jì)于將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則亦谷泉流也。
雖然。
狂奴故態(tài)。
特師之寓言耳。
真面目。
豈無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長者。
難及也。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祖訚者。
南康人也。
號悅堂。
宋端平改元。
生于周氏。
連眉秀目。
神氣奪人。
年十二聞鐘聲。
嗒然自失。
即厭家居。
乃辭親。
求出世法。
轍受業(yè)于嘉瑞沙門。
日閱大乘經(jīng)論。
夜則禪坐。
或枯立終宵。
棲賢法師。
誘訚入講筵。
訚曰。
講經(jīng)能了生死否。
曰。
代揚(yáng)佛化。
廣利群生。
況自了乎。
訚曰。
誰是群生者。
法師駭嘆曰。
沙彌再來人也。
訚于是倍加精進(jìn)。
因閱華嚴(yán)入法界品。
有所省發(fā)。
乃受具足戒。
東游蔣山。
見別山智語在智傳中。
智嘗稱曰。
訚江西氣品。
它日有過人處。
雖然也是六月梅花。
且指見斷橋。
斷橋歿。
別參介石朋禪師。
朋曰。
道者何來。
對曰。
長橋分野岸。
一棹舉湖心。
曰。
空山云面合何處覓形蹤。
對曰。
一聲金磬動。
獨(dú)露萬機(jī)前。
曰。
先賢無字語。
不妨速道看。
訚擬對。
朋便打。
自此服勤于朋。
見朋不敢仰視。
一日朋忽召訚阇黎。
訚趨諾。
朋曰。
趙州庭柏話。
作么生會。
擬進(jìn)語。
朋擊曰。
何不道黃鶴樓前鸚鵡洲。
訚深契妙旨。
乃西還隱廬山。
會東巖日住圓通。
諸山以晚輩藐日話不行。
訚故移杖就訪。
值上堂。
訚出大展。
然后進(jìn)問曰。
如何是佛。
日曰。
仁者問佛那。
曰。
實(shí)是某甲疑處。
日呵呵大笑。
訚喝。
日便打。
日尋知。
訚乃設(shè)特位尊之。
訚謙就半座。
凡遇大參入室。
必展拜益重其禮。
或竊笑其迂。
日怒責(zé)曰。
無我之風(fēng)。
杳不聞矣。
非果地至人。
難以至此。
汝輩敢忽之耶。
是以圓通法席之興。
多訚力也。
九江錢刺史以西林聘訚。
說法廬山。
宿衲多起。
就爐韛。
嘗勘僧曰。
微塵諸佛在汝舌上。
三藏圣教在汝腳底。
何不瞥地去。
僧罔措。
訚便喝。
又勘一僧曰。
釋迦彌勒是它奴。
它是阿誰。
擬對便打。
又問。
新到何處來。
對曰。
閩中。
曰。
彼中佛法如何住持。
對曰。
饑餐困眠。
曰錯(cuò)。
僧曰。
未審此間如何住持。
訚拂袖歸寢室。
至于移開先。
遷東林。
眾滿五百人。
宗廓人室。
訚曰。
溪聲盡是廣長舌。
且道說的是何法。
廓大悟。
訚乃以布衲授之。
有僧進(jìn)曰。
明眼英靈滿師座下。
未見肯可。
今以大法頓授初參。
可乎否耶。
訚展掌曰。
會么。
僧默然。
訚曰。
將謂山僧多少奇特。
元貞初。
賜通慧禪師號。
并紫法衣。
大德間。
補(bǔ)靈隱。
年七十五。
說偈而歿。
其偈曰。
緣會而來。
緣散而去。
撞倒須彌。
虛空獨(dú)露。
宗廓繼席東林。
聞訃亦說偈歿。
廓號無外。
首住云居。
以自強(qiáng)著節(jié)志士仰之。
贊曰。
余簡介石朋公之語。
不多得矣。
獨(dú)見其因。
行掉臂間。
遂使悅堂廉纖脫盡。
信哉魚腸匕首。
立可斃人。
宗廓之嗣悅堂也。
顛末一致。
可謂肖子區(qū)區(qū)。
蜾負(fù)。
而祝似我者。
何足道哉。

人物簡介

簡介
字問樵,號絳人,浙江錢唐人,諸生,與沈秋卿為莫逆交,著滄江虹月詞三卷,嘉慶戊辰九月卒于四川幕府任上,時(shí)年三十有二。張德瀛《詞徵》:“汪絳人初詞,如筑石邀云,自含清致?!?吳衡照《蓮子居詞話》:“絳人有滄江虹月詞二卷,玉連環(huán)影云:微雨。飏作愁千縷。落盡檐花,花底人無語。轆轤金井云:夾港人家,籬門半掩,梅花香細(xì)。解連環(huán)云:紅絲舊情猶戀。嘆因循誤了,玉河雙燕。記沖寒、小立溪橋,曾點(diǎn)上征衫、迷離成片。深院重來,又堆起、新愁無限《春雪》?,幓ㄔ疲好噪x光影,看樹底、白燕飛來無跡《梨花》。長亭怨云:吹殘羌笛,看柳色、黃如此《塞鴻》。金縷曲云:儂本金牛湖上客,生小便工吳語。從未識、苧蘿村女。三月雙堤楊柳碧,怎教人、獨(dú)做鶯花主《送友返越》。等語,皆翩翩有致?!?/blockquote>
滄江虹月詞·許宗彥序
夫因芳草而念王孫,詠秋蘭而思美子,系于時(shí)也;登廣武則嘅英雄,過洛川則賦神女,觸于境也。
旨趣既殊,體裁各異。
樂府之作,緣情為多。
自非膩想填胸,逸珠在握,雖選言以簡章,恐間遼而音痹矣。
汪甥問樵生山水名區(qū),饒?jiān)伕桧嵤隆?div id="swbefxa" class='inline' id='people_99525_1_4_comment'>
蘭閨之好,過于畫眉;竹屋之徒,咸從捧手。
熙飆送暖,尋陌上之花鈿;臘吹凝寒,記梅邊之月色。
偷聲鬲指,不少新篇;滴粉搓酥,每抒麗制。
大都留連文酒,跌宕性靈;揆厥襟神,存乎曠邈。
令名千載,何如長把玉東西;人世百年,有幾能聽花十八。
以斯興寄,可謂雅材。
挹其芳馨,足追前哲。
良辰自賞,信作者之皆然;陳跡易遷,覽斯文而有感。
鄙人少日,頗愛宮商;老子中年,漸傷哀樂。
賦金風(fēng)之琴趣,柱促弦危;寫樂笑之紅情,蓮長心苦。
庶休文之自懺,免法秀之深訶。
對此烏絲,難為元晏。
子真雛鳳,何慚天水名流;仆是寒螀,怕聽金荃怨曲矣。
癸亥六月周生許宗彥題于華藏室。
滄江虹月詞·汪日章序
詞詩之馀。詩忌纖而詞不厭纖,詩尚質(zhì)而詞忌質(zhì)實(shí),其道若相反者,然不可以徒作。吾意中有所言,以之為詩,則不工而又不忍割棄也,吾意有所欲言而難言之,且萬難言之,而終不能已于言,而又非詩之所能言,于是三百篇外,有騷有賦,有樂府歌行,有五七古律絕,而又有詞。優(yōu)而柔之,使自得之,詞之所為作也。抑又聞之詩主格律,惟詞亦有之,而其旨同歸于雅格,不高意,不超靡耳,佻耳。昔龍洲道人每一篇成輒嘆曰,平生經(jīng)濟(jì)之懷盡于此矣。所謂詞外有事在也。問樵雋永之思,溫麗之筆出于天性,于詞又所篤嗜,居平常裒集古今諸名家作,博觀而約取,屏去凡近,蘊(yùn)釀深厚。求其所為,好色不淫,怨誹不亂,以蘄合乎美人香草之遺則,宜其襞繭染翰,筆不停揮,煥乎有斐。若是他時(shí)年日益富,學(xué)日益績,將見進(jìn)而不已,豈僅如薄尚所云膚淺之論哉。甲子夏五,遲云老人日章題于古吳藩署之箴白堂。
滄江虹月詞·曾唯跋
叔祖問樵公為天潛曾叔祖之長子,篤性好學(xué),才冠時(shí)流,尤工長短句,著滄江虹月詞三卷刊行已久。高邁庵,奚鐵生兩先生各繪虹月舟填詞圖,同人題詠紀(jì)其事。天潛公兄弟四同居古驛,后振綺堂嗣以子姓日繁,叔季析居同社,而天潛公又筑室城頭巷,甫落成恒產(chǎn),不戒于火,乃徙姑蘇,家日衰落。公弱冠補(bǔ)諸生,資筆耕以養(yǎng),方有堂先生積陳臬四川,延致幕府,相得甚,從戎佐剿猓夷,事平遽卒。時(shí)嘉慶戊辰九月十五日也,年三十有二,配湯夫人諱繡蜎,字湘綠,有蘭雪軒詩稿,再傳乏嗣,積棺累然,公之先塋在貴人峰,曾唯奉先大夫之命,于咸豐初鳩工附葬焉。同治戊辰,獲高奚兩圖于市肆,題詠猶存,合裝一卷。越二十年,家居無事,檢理詞板得十之三,補(bǔ)刊如舊,貽示后人,光緒十五年己丑秋七月曾唯謹(jǐn)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