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力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時安息國人,字世高。安息國王太子。好學,于外國典籍及天文、醫(yī)學、方術(shù)無不綜覽,乃至鳥獸之聲亦加研究。王卒,嗣位,服闋,讓位于叔,出家修道?;傅劢ê统踔林袊?。未久,即通漢語,乃先后譯經(jīng)三十九部。傳靈帝時卒于廣州。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科一
字世高。安息國王之適子也。幼以孝聞。博學無所不知。嘗聞燕語。謂人曰。當有餉食者至。已而果至??∽u被西域。家居一飯奉身。王薨。既除服。即讓位叔父。為沙門。讀契經(jīng)。尤精阿毗曇。而禪經(jīng)略盡其妙。歷化諸國?;傅鄢酢V林袊?。即通華言。其先后所譯經(jīng)。凡三十九部。詞達義明。學者宗之。宿命神跡甚著。靈帝末。關(guān)中大亂。曰我當如江南。有問其故者。答曰我前生比丘也。有同學性嗔。每乞食稍逆意。輒切齒檀越。如是者二十年。時我將如廣州償宿負。與之訣曰。若明經(jīng)又精勤。但多怒。死有惡報。我得道當先度若。既至廣。會寇亂。道逢惡少年。唾手拔刀曰。得汝矣。遂見殺。今同學報在廬山。我可無往而負初心哉。?亭湖神廟甚靈。能分風送往來之舟。有取神竹者。未許而斫。怒覆舟。植竹斫處。過者雀息汗下。清同舟三十輩。奉牲請福。神輒降語曰。舟有沙門可延致。清至。神復語曰。我果不能逃子別時語。今家此湖。千里皆所轄。坐多嗔。故致惡報。然好施。故致寶玩。故人情所鐘遠來。悲欣兼抱。然旦夕且死??址x江湖。當遷死山西澤中。計必入地獄。有縑千疋并雜寶物。幸為我建塔寺。資冥福也。清曰。吾遠來又久別。何不出形。相勞苦乎。神曰。形丑異。奈何。清曰。第出之。無傷也。于是出其首帳中。則大蟒也。清作梵語咒之。蟒若雨涕者。俄不見。清舟未發(fā)。有美少年。盛衣冠。跪清前。若致謝狀。清又咒之乃去。舟人問誰氏。曰廟神也。自是廟如丘墟。而蟒竟斃西山澤中。今潯陽蛇村是也。清至南昌。建塔造寺。始號東寺。今俗呼為大安云。清因至廣州。而求曩昔害己少年。館其家敘前事。相向感嘆。且曰。吾尚有馀報。在會稽。今當往。而少年愿必俱至。越行市中。或相毆。誤擊清。遂卒。清本王種。西域之至中國者。舉謂之安侯。則中國之封爵。雖外國。知所重如此。沙門道安以清所譯經(jīng)。辭暢義足。誠與親稟慈尊無所異。
神僧傳·卷第一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yè)聰敏剋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yī)方異術(shù)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雋異之聲早被西域。讓國出家修道。博曉經(jīng)藏尤精阿毗曇學。既而游方遍歷諸國。以漢桓初年到中夏。通習華言宣譯諸經(jīng)。多有神跡。自稱先身已經(jīng)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分衛(wèi)值施主不稱。每輒懟(音隊)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與同學辭訣云。我當往廣畢宿世之對。卿明經(jīng)精勤不在吾后。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適廣州值寇亂。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負卿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乃延頸受刃容無懼色。少年殺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已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游化中國。值靈帝末關(guān)洛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音恭)亭湖廟。此廟舊有威靈。商旅祈禱能分風送船上下。各無留滯。嘗有乞神竹者。未許輒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可便呼上。客咸驚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瞋怒。今為?亭廟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丑形長大。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后恐墮地獄。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高曰。遠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不怪也。神從床后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shù)番。贊唄數(shù)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飏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眾人舉手。然后乃滅。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為造東寺。高去后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跽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見。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亭廟神。得離惡形矣。于是廟神歇矣。無復靈驗。后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shù)里。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后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已少年。時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馀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砣灰饨庾坊谇绊?。厚相資供隨高東游。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群斗者。誤傷高首。應時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遠近聞知莫不嘆異焉。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上
安清字世高。
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
幼以孝行見稱。
加又志業(yè)聰敏。
剋意好學。
外國典籍。
及七曜五行醫(yī)方異術(shù)。
乃至鳥獸之聲。
無不綜達。
嘗行見群燕。
忽謂伴曰。
燕云應有送食者。
頃之果有致焉。
眾咸奇之。
故俊異之聲。
早被西域。
高雖在居家。
而奉戒精峻。
王薨便嗣大位。
乃深惟苦空。
厭離形器。
行服既畢。
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
博曉經(jīng)藏。
尤精阿毗曇學。
諷持禪經(jīng)。
略盡其妙。
既而游方弘化。
遍歷諸國。
以漢桓之初。
始到中夏。
才悟機敏一聞能達。
至止未久。
即通習華言。
于是宣譯眾經(jīng)改胡為漢。
出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
初外國三藏。
眾護撰述經(jīng)要為二十七章。
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
即道地經(jīng)是也。
其先后所出經(jīng)論。
凡三十九部。
義理明析。
文字允正。
辯而不華。
質(zhì)而不野。
凡在讀者皆亹亹而不勌焉。
高窮理盡性。
自識緣業(yè)。
多有神跡世莫能量。
初高自稱。
先身已經(jīng)出家。
有一同學。
多瞋。
分衛(wèi)值施主不稱。
每輒懟恨。
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
如此二十馀年。
乃與同學辭訣云。
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
卿明經(jīng)精勤不在吾后。
而性多瞋怒。
命過當受惡形。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
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
行路逢一少年。
唾手拔刃曰。
真得汝矣。
高笑曰。
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
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
遂申頸受刃。
容無懼色。
賊遂殺之。
觀者填陌。
莫不駭其奇異。
既而神識。
還為安息王太子。
即今時世高身是也。
高游化中國宣經(jīng)事畢。
值靈帝之末關(guān)雒擾亂。
乃振錫江南。
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
行達?亭湖廟。
此廟舊有靈威。
商旅祈禱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滯。
嘗有乞神竹者。
未許輒取。
舫即覆沒。
竹還本處。
自是舟人敬憚莫不懾影。
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請福。
神乃降祝曰。
船有沙門可便呼上。
客咸驚愕。
請高入廟。
神告高曰。
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
好行布施。
而性多瞋怒。
今為?亭廟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
以布施故珍玩甚豐。
以瞋恚故墮此神報。
今見同學悲欣可言。
壽盡旦夕。
而丑形長大。
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
當度山西澤中。
此身滅后恐墮地獄。
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
可為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
高曰。
故來相度何不出形。
神曰。
形甚丑異眾人必懼。
高曰。
但出眾人不怪也。
神從床后出頭。
乃是大蟒。
不知尾之長短。
至高膝邊。
高向之梵語數(shù)番贊唄數(shù)契。
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
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
舟侶飏帆。
蟒復出身登山而望。
眾人舉手然后乃滅。
倏忽之頃便達豫章。
即以廟物造東寺。
高去后神即命過。
暮有一少年。
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咒愿。
忽然不見。
高謂船人曰。
向之少年。
即?亭廟神。
得離惡形矣。
于是廟神歇末無復靈驗。
后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
頭尾數(shù)里。
今潯陽郡蛇村是也。
高后復到廣州。
尋其前世害己少年。
時少年尚在。
高經(jīng)至其家。
說昔日償對之事。
并敘宿緣。
歡喜相向云。
吾猶有馀報。
今當往會稽畢對。
廣州客悟高非凡。
豁然意解追悔前愆。
厚相資供。
隨高東游遂達會稽。
至便入市。
正值市中有亂。
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
廣州客頻驗二報。
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
遠近聞知莫不悲慟。
明三世之有徵也。
高既王種西域賓旅。
皆呼為安侯。
至今猶為號焉。
天竺國自稱書為天書。
語為天語。
音訓詭蹇與漢殊異。
先后傳譯多致謬濫。
唯高所出為群譯之首。
安公以為。
若及面稟不異見圣。
列代明德咸贊而思焉。
余訪尋眾錄。
紀載高公互有出沒。
將以權(quán)跡隱顯應廢多端。
或由傳者紕繆致成乖角。
輒備列眾異。
庶或可論。
案釋道安經(jīng)錄云。
安世高以漢桓帝建和二年至靈帝建寧中二十馀年譯出三十馀部經(jīng)。
又別傳云。
晉太康末。
有安侯道人。
來至桑垣。
出經(jīng)竟封一函于寺云后四年可開之。
吳末行至楊州。
使人貨一箱物以買一奴。
名福善。
云是我善知識。
仍將奴適豫章。
度?亭廟神。
為立寺竟。
福善以刀刺安侯脅。
于是而終。
桑垣人乃發(fā)其所封函財理自成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陳慧。
傳禪經(jīng)者比丘僧會。
是日正四年也。
又庾仲雍荊州記云。
晉初有沙門安世高度?亭廟神。
得財物立白馬寺于荊城東南隅。
宋臨川康王宣驗記云。
蟒死于吳末。
曇宗塔寺記云。
丹陽瓦官寺。
晉哀帝時沙門慧力所立。
后有沙門安世高。
以?亭廟馀物治之。
然道安法師。
既校閱群經(jīng)詮錄傳譯。
必不應謬。
從漢桓建和二年。
至晉太康末。
凡經(jīng)一百四十馀年。
若高公長壽或能如此。
而事不應然。
何者。
案如康僧會注安般守意經(jīng)序云。
此經(jīng)世高所出。
久之沈翳。
會有南陽韓林穎川文業(yè)會稽陳慧。
此三賢者信道篤密。
會共請受。
乃陳慧義。
余助斟酌。
尋僧會以晉太康元年乃死。
而已云此經(jīng)出后久之沈翳。
又世高封函之字云。
尊吾道者居士陳慧。
傳禪經(jīng)者比丘僧會。
然安般所明盛說禪業(yè)。
是知封函之記。
信非虛作。
既云二人方傳吾道。
豈容與共同世。
且別傳自云。
傳禪經(jīng)者比丘僧會。
會已太康初死。
何容太康之末方有安侯道人。
首尾之言自為矛盾。
正當隨有一書謬指晉初。
于是后諸作者。
或道太康。
或言吳末。
雷同奔競無以校焉。
既晉初之說尚已難安。
而曇宗記云。
晉哀帝時。
世高方復治寺。
其為謬說過乃懸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世高。安息國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志業(yè)聰敏。尅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yī)方異術(shù)。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常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高雖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父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喪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經(jīng)藏。尤精阿毗曇學。諷持禪經(jīng)。備盡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歷諸國。漢桓之初。始到中夏。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于是宣譯眾經(jīng)。改梵為漢。又析譯道地經(jīng)。先后經(jīng)論。凡三十九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讀者亹亹不倦焉。初高自稱。先身已經(jīng)出家。有一同學多瞋。值施主不稱。每輒懟恨。高屢加訶諫。終不悛改。如此二十馀年。乃與同學詞訣云。我當住廣州。畢宿世之對。卿明經(jīng)精勤。不在我后。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既而遂適廣州。值寇賊大亂。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高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何必忿怒。遂伸頸受刃。容無懼色。賊遂殺之。觀者莫不駭其奇異。既而為安息王太子。游化中國。宣經(jīng)事畢。值靈帝之末。關(guān)雒擾亂。乃振錫江南。云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行達?亭湖廟。此廟舊有威靈。商旅祈禱。分風上下。舟人敬憚。莫不懾影。高同旅三十馀??。奉牲請福。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杀愫羯???拖腆@愕。請高入廟。神告高曰。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瞋怒。今為?亭廟神。周回千里。并吾所治。以布施故。珍玩甚豐。以瞋恚故。墮此神報。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丑形長大。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澤中。此身滅后??謮櫟鬲z。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蔀榱⒎I塔。使生善處。高曰。故來相度。何不出形。神曰。形甚丑異。眾人必懼。高曰。但出。眾不怪也。神從床后出頭。乃是大蟒。不知尾之長短。至高膝邊。高向之梵語數(shù)番。贊唄數(shù)契。蟒悲淚如雨。須臾還隱。高即取絹物。辭別而去。舟侶飏帆。蟒復出身登山而望。倏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為造東寺。高去后。神即命過。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高前。受其咒愿。忽然不見。高曰。?亭廟神。得離惡形矣。后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尾數(shù)里。今潯陽郡蛇村。是也。高后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尚在。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并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馀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砣灰饨?。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游。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相打。誤著高頭。應時殞命。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悲嘆三世有徵。高既王種。西域呼為安侯。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法汰,東莞人,少與道安同學,太元中終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東莞人。
長八尺。
美風姿。
少與道安同學。
決南游。
旅病于陽口。
時桓溫鎮(zhèn)荊州。
要過供事湯藥。
安遣弟子慧遠問疾。
疾小間詣溫。
溫欲留汰久語。
汰以疾作起去。
初不辭謝。
坐客仰其高韻。
沙門道恒執(zhí)心無義。
盛行荊楚間。
汰曰邪說也。
當亟破之。
遣弟子曇一。
集僧以難。
恒未即屈。
且則慧遠就席。
才及數(shù)番。
恒覺墮負。
以麈尾扣案。
未得所答。
遠曰。
不疾而速杼軸何為。
坐者皆笑。
其義遂沮。
至建鄴。
止瓦棺寺。
晉太宗簡文帝。
深相敬禮。
開放光題。
大會。
帝親臨幸。
公卿畢集。
眾至千人。
瓦棺寺。
本河內(nèi)山玩墓山公為陶處。
興寧中。
沙門慧力啟乞為寺。
至是而汰更新之。
王珣謝安石。
皆相過從。
弟子曇一曇二。
并有名。
太元二年歿。
壽六十八。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竺法汰。
東莞人。
少與道安同學。
雖才辯不逮而姿貌過之。
與道安避難行至新野。
安分張徒眾命汰下京臨別謂安曰。
法師儀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
江湖道術(shù)此焉相望矣。
至于高會凈因。
當期之歲寒耳。
于是分手泣涕而別。
乃與弟子曇一曇二等四十馀人。
沿江東下。
遇疾停陽口。
時桓溫鎮(zhèn)荊州。
遣使要過供事湯藥。
安公又遣弟子慧遠。
下荊問疾。
汰病小愈詣溫。
溫欲共汰久語。
先對諸賓未及前汰。
汰既疾勢未歇不堪久坐。
乃乘輿歷廂回出。
相聞與溫曰。
風痰忽發(fā)不堪久語。
比當更造。
溫匆匆起出接與歸焉。
汰形長八尺風姿可觀。
含吐蘊藉詞若蘭芳。
時沙門道恒頗有才力。
常執(zhí)心無義大行荊土。
汰曰。
此是邪說應須破之。
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曇一難之。
據(jù)經(jīng)引理析駮紛紜。
恒仗其口辯不肯受屈。
日色既暮。
明旦更集慧遠就席。
設(shè)難數(shù)番關(guān)責鋒起。
恒自覺義途差異。
神色微動。
麈尾扣案未即有答。
遠曰。
不疾而速。
杼軸何為。
座者皆笑矣。
心無之義于此而息。
汰下都止瓦官寺。
晉太宗簡文皇帝深相敬。
重請講放光經(jīng)。
開題大會。
帝親臨幸。
王侯公卿莫不畢集。
汰形解過人流名四遠。
開講之日黑白觀聽士女成群。
及咨稟門徒以次駢席。
三吳負帙至者千數(shù)。
瓦官寺本是河內(nèi)山玩公。
墓為陶處。
晉興寧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止有堂塔而已。
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眾業(yè)。
又起重門以可地勢。
汝南世子司馬綜第去寺近。
遂侵掘寺側(cè)重門淪陷。
汰不介懷。
綜乃感悟躬往悔謝。
汰臥與相見。
傍若無人。
領(lǐng)軍王洽東亭王珣太傅謝安并欽敬無極。
臨亡數(shù)日忽覺不悆。
乃語弟子。
吾將去矣。
以晉太元十二年卒。
春秋六十有八。
烈宗孝武詔曰。
汰法師道播八方澤流后裔。
奄爾喪逝痛貫于懷可賻錢十萬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孫綽為之贊曰。
凄風拂林。
鳴弦映壑。
爽爽法汰。
校德無怍。
汰弟子曇一曇二。
并博練經(jīng)義。
又善老易。
風流趣好與慧遠齊名。
曇二少卒。
汰哭之慟曰。
天喪回也。
汰所著義疏。
并與郤超書論本無義。
皆行于世。
或有言曰。
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