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陽關(guān)體和折腰體之異同

作者:熊盛元

“陽關(guān)體”與“折腰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屬曲子詞,而后者則是近體詩中的一種變格。但人們往往將二者混為一談,似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折腰體

“折腰體”之名,始見于唐代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該書在所選崔峒《清江曲內(nèi)一絕》題下注曰:“折腰體”(1),詩云:

清江曲內(nèi)一絕

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 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

高仲武只是提出“折腰體”這一名目,但對“折腰體”的具體要求卻未加說明。宋人魏慶之《詩人玉屑詩體》釋之曰:“折腰體,謂中失粘而意不斷?!彼^“中失粘”者,指第二句與第三句平仄失粘;“意不斷”者,則指兩句之間聯(lián)系緊密,意脈不斷。此體并非始于中唐的崔峒,此前已有不少類似的作品。如王維《送沈子福歸江東》:

《送沈子福歸江東》

楊柳渡頭楊柳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又如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前者是仄起式,后者是平起式;其共同特點除二、三句失粘外,還有幾點須注意:1、第三句第五字均用仄聲;2、凡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時,第五字均改用平聲(“楊柳渡頭楊柳稀”是孤平拗救,“上有黃鸝深樹鳴”與“野渡無人舟自橫”則三平連用)。此為最典型之折腰體,唐人頗愛用之。如白居易《游仙游山》:

《游仙游山》

暗將心地出人間,五六年來人怪閑。 自嫌戀著未全盡,猶愛云泉多在山。

此為平起式,第二句“人”字平聲;第三句第五字“未”用仄聲,下句第五字以平聲“多”拗救;格式同與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相同。又如趙彥昭《奉和圣制人日玩雪應(yīng)制》:

《奉和圣制人日玩雪應(yīng)制》

始見青云干律呂,俄逢瑞雪兆陽春。 今日回看上林樹,梅花柳絮一時新。

應(yīng)制竟用折腰體,可知已成一時之風氣矣!此詩格式略同于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第三句第五字亦用仄聲,只首句不押韻耳。崔峒《清江曲內(nèi)一絕》實亦此格,唯第三句不用拗體,首句則遵王維體用韻而已。亦有只折腰而不用拗句者,如上官儀《春日》:

《春日》

花輕蝶亂仙人杳,葉密鶯啼帝女桑。 飛云閣上春應(yīng)至,明月樓中夜未央。

此詩乃平起式,除首句不入韻外,三四句亦不用拗體,蓋初唐格律初定,詩人往往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也。

“折腰體”并非僅限于七絕,近體詩中五絕、五律、七律均可用之。茲各舉例,略作說明。五絕之折腰者,如:

張九齡《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李白《自遣》

對酒不覺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

前者為平起式,二三句之間折腰,但每句均合律;后者為仄起式,除二三句失粘外,每句均拗,首句連用五仄,次句“盈”字,既救上句“不覺”,又救本句之“落”,句法蒼堅高古。三四句“步”、“人”平仄聲互換,與韋應(yīng)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聲律相同,蓋將七言前二字截去,即是“帶雨晚來急,無人舟自橫”也。五律之折腰者,如:

陳子昂《晚次樂鄉(xiāng)縣》

故鄉(xiāng)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

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

唐求《題鄭家隱居》

不信最清曠,及來秋已空。數(shù)點石泉雨,一溪霜葉風。

業(yè)在有山處,道歸無事中。酌盡一杯酒,老夫顏亦紅。

前者平起,只是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間失粘,其余各句都合乎律詩要求;后者仄起,每聯(lián)之間均失粘,且每聯(lián)都用與李白“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同類的拗句,格調(diào)極為高古。七律之折腰者,如:

杜甫《詠懷古跡》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至今疑。

杜甫《所思》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尊酒定常開。九江日落醒何處,一柱觀頭眠幾回。

可憐懷抱向人盡,欲問平安無使來。故憑錦水將雙淚,好過瞿塘滟滪堆。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三首均仄起,但第一例是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失粘;第三首失粘處在頸聯(lián)與尾聯(lián)之間,“悵望千秋一灑淚”與“朝罷須裁五色詔”,均在第五字用仄聲,而第六字未以平聲相救,與“惟有相思似春色”小有不同。第二例則在四五句與六七句間兩次折腰,中間四句聲律都略同于韋應(yīng)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其中“一柱觀頭眠幾回”用孤平拗救,讀來音調(diào)更為宕折激楚。

另有所謂“折腰句”,語出元人韋居安《梅澗詩話》卷上:“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者,謂之折腰句?!辈⒁拙右住按笪蓍芏嘌b雁齒,小航船亦話龍頭”、歐陽修“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頭”等句為例。然此皆從句法著眼,與詩體無關(guān),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詩。唯古人常將“折腰體”與“折腰句”相混,故特為拈出,但不擬詳述。

二、陽關(guān)體

“陽關(guān)體”之名,前人著述中未曾提及。最早使用此名者,乃當代詩人林從龍先生。1992年,中華詩詞學會舉辦首屆中華詩詞大賽,獲一等獎?wù)吣藯顔⒂钪^句《悼彭大將軍》:“鐵馬金戈百戰(zhàn)余,蒼涼晚節(jié)月同孤。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間始重萬言書。”因二三句失粘,不少人對此質(zhì)疑,以為不合格律。林先生作為大賽評委,對此詩細作點評,認為此實“陽關(guān)體”,乃格律詩中一種特殊體式(3)。其實,楊啟宇此詩聲律與崔峒《清江曲內(nèi)一絕》一致,當是“折腰體”,似不宜稱之曰“陽關(guān)體”。

考“陽關(guān)體”之稱,似借自唐代《陽關(guān)曲》。《陽關(guān)曲》又名《渭城曲》,屬唐教坊曲名,現(xiàn)存最早歌辭的作者是王維,原題《送元二使安西》,詞云: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此調(diào)格式為七言絕句,但前二句與后二句之間失粘,與前述“折腰體”中平起式七絕頗為類似。但是,折腰體詩與《陽關(guān)曲》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即前者是詩,只適于長吟短誦;而后者是詞,可以付諸弦管,應(yīng)節(jié)而歌。唐人宴別時,往往歌此調(diào),如劉禹錫《與歌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南園試小樂》“高調(diào)管色吹銀字,漫拽歌聲唱渭城”、王崇熙《西河送客入京》“渭城柳色已青青,強駐行人聽渭城”、張祜《耿家歌》“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guān)第一聲”、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guān)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譚用之《江館秋夕》“誰人更唱陽關(guān)曲,牢落煙霞夢不成”......然所唱皆為王維舊詞,真正別制新詞者,乃北宋時代的蘇東坡。其《陽關(guān)曲》三首云:

《陽關(guān)曲》三首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戲馬臺南古戰(zhàn)場。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xiāng)。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guān)腸斷聲。

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云:“《陽關(guān)》之聲,今無可考。第就此三詩繹之,與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節(jié)。......其法以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與第四句之第五字,各以平仄互換。又,第二句之第五字,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聲,譬如填詞一般。漁洋先生謂絕句乃唐樂府,信不誣也?!保?)翁氏之語,至少可說明三點:(一)《陽關(guān)曲》是平起式失粘的七絕,類似于韋應(yīng)物的《滁州西澗》平起式折腰體,第三四句須用拗體,其中第五字平仄互換;(二)“柳”與“酒”字須用上聲;(三)此體是詞而不是詩。

然而,細細比較王維與蘇軾《陽關(guān)曲》四首,便可知道,除了第二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外,其余27字的平仄竟然全都一致。不僅如此,很多字連四聲都絲毫不爽。《欽定詞譜》卷一對此調(diào)訂譜如下:“仄平平仄仄平平(韻),仄(可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韻)?!保?)任半塘《唐聲詩》下編第十三《七言四句》謂此調(diào)“傳辭如七絕,首句以平起,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保?)似均不如翁方綱細密。其實,翁氏所言,亦有疏漏,最明顯者,在第三句的末三字,摩詰作“一杯酒”,東坡分別作“不長好”、“契丹首”、“霅溪女”,均“入平上”,可見是聲律吃緊之處,翁氏卻只強調(diào)末字上聲,而忽略第五字必用入聲也(7)。茲不揣淺陋,補訂《陽關(guān)曲》之譜如下:

仄平平上入(或“上”)平平,仄(可平)仄平平上仄平。

仄平仄仄入平上,平入平平平去平。

有兩處上聲字須稍加考辨:(一)第一句第四字,王維用“雨”字,東坡則分別作“盡”、“下”、“好”?!坝辍迸c“好”字,讀上聲無疑?!氨M”,《廣韻》:“慈忍切”,讀上聲?!跋隆?,據(jù)《廣韻》,作方位詞時,讀“胡雅切”,上聲;作動詞時,讀“胡駕切”,去聲;“城下”之“下”乃方位詞,自當讀上。(二)第二句第五字,《蘇軾詩集》作“舊”,去聲;而《東坡樂府》則作“古”字,上聲,此從《東坡樂府》本。

又,東坡于《陽關(guān)曲》三首題下自注曰:“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guān)曲》?!比f樹《詞律》據(jù)東坡此注校訂《小秦王》詞譜,以為即七言絕句,平仄可不拘(8)。實則《小秦王》聲情與《陽關(guān)曲》迥異,前者是破陣樂,后者乃別離歌。東坡《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歸去來陽關(guān)二圖后》詩云:“兩本新圖寶墨香,尊前獨唱小秦王。為君翻作歸來引,不學陽關(guān)空斷腸?!奔毼洞嗽?,可知《小秦王》與《陽關(guān)曲》并非一曲,前者歡快,而后者愁苦,惹人“斷腸”也。茲將明人楊慎《百琲明珠》卷一所錄唐人《小秦王》三首錄于下:

《小秦王》三首

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闌中馬正肥。陌上朝來逢驛騎,殷勤南北送征衣。

柳條金嫩不勝鴉,青粉墻頭道韞家。燕子不來春寂寂,小窗和雨夢梨花。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度翠弦中。分明自說長城苦,水闊云寒一夜風。

按,楊慎所錄三首,第一首乃韋應(yīng)物所作,第三句作“日旰山西逢驛使”,題曰《突厥三臺》;第二首是唐無名氏作品,題為《小秦王》;

第三首題曰《氐州第一》,作者是張祜,楊慎謂妓女盛小叢所作,不知何據(jù)。就聲律看,三首全是合乎粘對規(guī)則、格律嚴謹?shù)钠呓^,前二首平起,后一首仄起,與《陽關(guān)曲》的講究四聲、折腰體的失粘拗折,都大相徑庭??妓稳颂睢缎∏赝酢氛?,僅仇遠二首:

《小秦王》

眼溜秋潢臉暈霞,寶釵斜壓兩盤鴉。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干喚賣花。

水拍長堤沒軟沙,菰蒲深處釣魚家。罾頭免得黏風絮,船尾依然帶落花。(9)

兩詞均仄起式,完全遵循七絕格律,既不折腰,亦無拗句,其聲律與情調(diào),均與張祜“十指纖纖玉筍紅”相近,正東坡所謂“不學陽關(guān)空斷腸”,由此亦可證《小秦王》絕非《陽關(guān)曲》也。

三、結(jié)論

綜上所述,可得如下結(jié)論:
(1)“陽關(guān)體”之名乃從《陽關(guān)曲》推衍而來,并無文獻依據(jù)。“折腰體又名陽關(guān)體”純屬無稽之談?!蛾栮P(guān)曲》從形式上看,與“折腰體”中平起式七絕相近,但格律更嚴,講究四聲,屬于詞的范疇。
(2)“《陽關(guān)曲》本名《小秦王》”的提法是錯誤的,雖然二者皆為詞,但聲情不同,前者有嚴格的聲律要求,后者只須遵循七絕的粘對規(guī)則。
(3)近體詩中,無論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凡失粘者,均可稱為“折腰體”。失粘處如用相關(guān)拗句,則更顯高古;不用拗句亦可。
(4)《陽關(guān)曲》之所以被人稱為“陽關(guān)體”,是因為正好第三句失粘。既然“陽關(guān)體”這一名稱業(yè)已被人認同,不妨允許其存在。但即便打破詩詞的界限,“陽關(guān)體”也只限于平起式失粘的七絕,僅僅是“折腰體”中的一種而已。

注:
(1)《中興間氣集》卷下(《唐人選唐詩》p.289,中華書局1958年第1版)。
(2)《梅澗詩話》卷上(《歷代詩話續(xù)編》p.545,中華書局1983年第1版)。
(3)《金榜集》p.4(學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4)《石洲詩話》卷三(《清詩話續(xù)編》p.1409--p.14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清詩話續(xù)編》)。
(5)《詞譜》卷一p.28(中國書店1982年第1版)。
(6)《唐聲詩》下編p.4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7)晚清鄭文焯批《東坡樂府》云“是闋第三句第五字以入聲為協(xié)律,蓋昉于勸君更盡一杯酒也?!保ㄞD(zhuǎn)引自《唐聲詩》下編p.4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版)。
(8)《詞律》卷一p.6(中國書店1983年第1版)。
(9)《全宋詞》第五冊p.4301(中華書局1999年新1版)。

我要分享這篇文章